十一月的寒風中,上海電視節晚會上,香港歌星張學友繞著舞台唱著廣東歌。聽不懂廣東話的上海歌迷仍然熱情回應。
香港總督彭定康與中共基本法的爭執,使香港股市跌到「六四」以來最低點,香港與中共的政治關係隨著冬季來臨而愈加寒冷。然而,雙方經貿的溫度卻是在逐漸加熱當中。
根據香港貿易發展局統計,大陸目前外匯的三分之一是由香港貢獻;香港是大陸最大貿易伙伴;從一九七九到一九九一年止,香港是大陸最大的直接外資者(簽訂直接投資金額共三0七億美元,占所有外資五八%;實際投資二四二億美元,占所有外資五六%。)
儘管二萬五千家在大陸活動的「香港」企業並不全然是真正的「港商」;為這些「港商」服務的機構也不想要刻意去區分,反而藉這股聲勢,將資源擴大運用。
香港貿發局的活動力
一九八六年就在北京成立辦事處的香港貿發局,在發展香港企業與大陸經貿關係上,就扮演著主導角色。
十一月底,北京出動了由副市長率領的四百人,到香港熱烘烘地舉辦了一場貿易展覽會。北京以如此龐大的招商團光臨香港,這還是第一次。事前就有許多台商互相詢問:「參不參加這次招商會?」這項活動正是由香港貿發局北京辦事處幕後搭橋。
大陸各單位樂於透過這樣的方式,到香港見識資本主義社會的真貌。「透過我們的保證,可以爭取到比較多出國quota,」香港貿發局上海首席代表梁文英便指出。
把大陸企業帶到香港,也把海外企業帶進大陸。貿發局帶著國外企業沿海、沿江、沿河跑,發掘各種生意機會。「一九九三年至少有四十個拓展活動,」梁文英算一算她所管轄的華中地帶。
嗅到生意人的投資興趣,貿發局近一、二年來又推出擴展大陸零售業的相關活動。早在今年以前,部分外商還摸不清內銷狀況,貿發局就透過在廣州、北京、大連舉辦「香港精品廊」,為在大陸的港資企業內銷開路。一九九三年更準備將這項活動向哈爾濱、杭州、上海、武漢、太原等地推出。此外,更進一步「把三資企業產品推到國際上,」貿發局北京辦事處首席代表溫少文說。
投資領域轉變
港商以往以加工為主的投資項目也出現變化。大陸人最津津樂道的是港商長江實業的李嘉誠,今年九月在上海投資了六十億美元的三座貨櫃碼頭、何鴻燊在廣東投資了發電廠……。當一些投資者質疑,投資在基礎建設是否有賺頭時,同樣來自香港的會計師安達信.華強總經理趙善明都分析:「政府不可能讓他失敗。」投資基礎建設既做到了企業、個人形象,又可以得到銀行貸款等整系列支持。
在服務業領域,有些港商也領先一步。以港資姿態進入大陸的安達信,趕巧抓住大陸會計師業務開放及改革的機會,先花了二十人籌畫了一年多,從諮詢做起,將股份制及國際資金流通的技術推銷成功,安達信果然搶得為大陸第一家在國外上市的金杯企業做規畫的成績。一戰成功後,預見將來很多國營企業要跟著走,「估計可以大幹一番,」連安達信的中方合夥人封和平都喜不自勝。
前十年的改革是吸引「硬的」,現在開始走向軟環境改革。包括大陸的會計制度本身ㄠN做重大變革,官方單位正在招標,安達信也已正式投標,準備大顯身手。
包括香港及國外投資者,目前正興起一種新的投資方式--以基金投入大陸體質較好的國營或鄉鎮企業,一旦經營上軌道後再將它引到香港上市。「用他的人做舊工廠投資改造,合資後,至少可以賺兩翻,」目前替港商掌管兩千萬美元基金的一位台灣人,分析這種專業投資的快速回收效果:「香港人比較大膽。」
大陸當局在政策上為開放點燃了火種,香港則為它加溫。不談主義、只談實際的港商,正以「合則兩利」的哲學,一點一滴深入大陸。只是不知,各地被香港加熱的溫度是否抵擋得住政治上乍來的寒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