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3月,台灣全民健保正式上路。這個被譽為全球最好的健保制度,20年後卻逐漸衍生一堆讓各界紛紛討論的亂象,如醫界過勞、醫師出走、急診室人滿為患、醫療品質下降⋯⋯。《遠見雜誌》從去年10月起,執行一系列探討醫療品質的報導,正值今年3月台灣健保滿20歲,再度推出台灣第一份〈醫療關鍵報告〉-全國第一線醫療從業人員滿意度大調查,與數十個不同醫療從業人員公會、協會及醫院合作,從專業觀點了解醫界如何看未來。
《遠見雜誌》3月號推出堪稱台灣有史以來第一次大規模醫療從業人員大調查,針對「整體醫療環境」、「醫護生活品質」、「醫師診療行為」、「健保制度改善」四大面向深入調查;對象包涵醫師、護理師、檢驗師、藥師、醫院管理部門及社區診所醫療相關人員,有效樣本8733份,回卷率創新高,具有參考準確度。顯示愈來愈多醫師已開始驚覺,再不打破沉默向社會發聲、不參與醫療組織活動的結果,最終會讓醫師成為制度下的受害者。
【整體醫療環境】
近92%醫療從業人員 對未來悲觀
究竟醫界如何看未來?當問到,「整體而言,你對於未來台灣的醫療環境發展,是抱持樂觀或悲觀的態度?」,有高達91.8%的人回答有點悲觀或很悲觀。其中醫師感到悲觀的比率最高為97.4%,更有60.4%的醫師選「很悲觀」(表1)。
逾六成認為「用藥品質」變差、超過半數感覺「醫材品質」下滑
醫界在第一線救人,最清楚目前制度下提供給民眾的醫療品質如何。結果顯示,有63.3%的醫療從業人員對健保給付的「藥品」整體品質感到「有些下降」及「大幅下降」。尤其藥師的比率為75.1%,高出平均數12個百分點(表2)。同時也有56%的醫師選「大幅下降」!此結果看出,連第一線開藥方、清楚藥效的醫師與藥師,都如此信心不足,顯示用藥品質令人憂心。
醫療人員又如何評分健保給付的醫材品質呢?有54.3%選「有些下降」及「大幅下降」。醫師同樣是意見最強烈的,有44%選「大幅下降」(表3)。
醫療資源遭民眾濫用,護理師、檢驗師人力短缺問題嚴重
至於醫界認為目前台灣醫療環境最大問題為何?前三名分別是:民眾不當使用過多醫療資源,67.1%;醫護人力短缺,66.7%;健保不斷壓低給付,58.7%(表4)。
其中認為人力不足問題最嚴重的,沒有意外的,第一高是護理師,達82.9%;令外界意外的,檢驗師也有69.3%回答人力不足。專家分析,長期以來民眾認對醫檢師的認知,感覺是實驗室技術員而非重要職業。加上在醫院評鑑中,對檢驗師人力要求很低,只需20床配一個檢驗師,因此醫院砍人通常優先砍檢驗師,人力不足情況嚴重。
【醫護生活品質】
42.8%醫師超時工作,婦產、外科最嚴重
醫護人員到底有多「血汗」?在本次調查中,同時了解第一線醫療人員的生活品質,因為他們身處高度壓力環境,超時工作相當嚴重。調查顯示,在回答「過去三個月平均每週工時幾小時」,選擇勞基法工時規定上限「40小時以下」的,比率只有24.2%。其中選41~50小時的人最多,占39.7%(表5)。
細項分析,公認最血汗的醫師,有高達42.8%的人每週工作超過61小時,也就是每日都超過12小時;醫師分科來看,工作超過61小時的高低順序分別為婦產科(68.2%)、外科(64.4%)、內科(52.2%)、兒科(33.1%)、其他科(32.1%)、急重症科(26.9%)(表6)。
75.4%不滿整體醫療環境,最不滿意「薪資待遇」
健保給付廉價、醫病關係惡化加上高工時,不意外的,當詢問「滿不滿意目前的工作環境時」,有高達75.4%的人表示「有點不滿意」及「很不滿意」。其中,「醫師」及「護理人員」選擇「很不滿意」的比率最高;另外也有超過八成的「醫檢師」選擇「很不滿意」與「不滿意」,跟他們認為工作價值不受重視、人力嚴重不足有關(表7)。
至於醫療從業人員對目前生涯職場,哪些面向較滿意?順序分別是:同事團隊(47.9%)、成就感(44.4%)、職場氣氛(41%)、病人回饋(30.3%)、薪資(15.8%)。不管是哪一個職位,薪資滿意度都排在很後面,表示他們集體對薪資是不滿意的(表8)。問到對哪些面向較不滿意,再一次,前三名各職務別比率很接近、非常一致,71.7%表示是薪資,58.7%選福利津貼及假勤,33%選病人回饋(表9)。
人力荒,醫療照護出錯率增高
護理人員「人力荒」情形嚴重,是否連帶影響對病人的照顧品質?當詢問護理人員,你覺得你所服務的醫院,是否曾因為護理師不足、或資淺護理師過多,而導致照顧病人的時候出錯嗎?調查顯示,有42.4%的護理會因人力吃緊而出錯,其中11.6%的護理人員回答「總是」,30.8%回答「經常」,38.4%回答「偶爾」(表10)。由此看出,在台灣護理人力未解決下,台灣病人接受的醫療品質令人堪憂。
人才出走?66.5%想過到海外就業,美、星最熱門
台灣醫療工作環境不佳,造成醫護人員出走的情形究竟多嚴重?結果顯示,高達66.5%表示有考慮到海外就業,其中以美國(27.7%)、新加坡(24.8%)、大陸(5.4%)分列最想去工作的國家前三名(表11)。
【醫師診療行為】
55.9%認為私立醫院醫師會過度診療
當醫師不再是「高薪」保證,為了解他們是否會為了提高薪資而過度診療,本調查根據此特別詢問,「有些醫師為了提高個人薪資,會過度診療或浮濫開藥,你認為一般公立醫院有沒有這個情形?」 結果,跨職位共有43.5%表示「很嚴重」或「有點嚴重」。身為當事人的醫生,只有31.1%選「很嚴重」或「有點嚴重」,42.7%醫生喊冤表示「沒有這樣的情況」(表12)。
再續問一般私立醫院有沒有這種情形,表示「很嚴重」或「有點嚴重」的比例高達55.9%,比公立醫院高出12個百分點,是否因為許多私立醫院醫師的底薪較低、靠診療計次為主要收入來源,因此誘發不必要的診療?值得關心(表13)。只有31.7%的醫師認為私立醫院「沒有這樣的情況」,比公立醫院少11個百分點,顯示公立醫院保障薪資的制度,的確較能鼓勵醫師專業診治。
不必要的檢查項目、醫療行為,無效醫療拖垮健保
台灣過度診療、防禦性醫療的情形似乎已成常態,情況到底多嚴重?當詢問「對餘命在三個月以內的病人,有多少在加護病房或慢性病房的病人,所接受的治療是無效醫療」?結果31%醫生選31%以上,20.8%醫生選擇21~30%,填「沒有」的只有3.9%,(表14)。
再問「你認為一般醫療院所的檢查,例如MRI、PET、CT、高階超音波等,有多少比率是沒必要的」,共有52.9%回答逾一成檢查項目是多餘(表15)。這些檢查費用大多很昂貴,如果健保不給付,相信濫用比率會顯著下降。被問到「你認為一般醫療院所的醫療行為,例如打點滴、給抗生素、給胃藥,有多少比率是沒必要的」,只有5.2%回答「沒有」,39.8%醫師則認為沒必要的醫療超過兩成,比率很高(表16)。
為避免糾紛,半數醫師常採「防禦醫療」
被問到「你的醫診過程中,多常採取防禦性醫療措施」,有13.3%選「總是」,38.8%選「經常」,顯示為保護自己不被病人及家屬找麻煩,超過五成醫師會常這麼做(表17)。
【健保制度改善】
提高自付額,被視為最大改革方向
從《遠見雜誌》本次進行的近9000份醫療從業人員回函的問卷可得知,醫療體系崩壞的程度和速度,遠比一般人想像的嚴重,必須進行高強度的改革,但怎麼改?醫界怎麼看?
最急迫改革的項目前三名分別是:「提高自付比率項目與自付金額」,62.8%;「保大病不保小病」,48.6%;「以個人醫療帳戶設定上限」,48.3%(表18)。這三選項有共同特點:以制度抑止民眾濫用醫療資源。值得一提的是,醫師和藥師均超過61%選「保大病不保小病」,比起醫院管理部門主管的46%高很多,顯示醫師和藥師因直接要處理病人治療、拿藥的業務,感受很強烈,和主管不同。
醫院評鑑、認證制度 文書繁複、造假嚴重
本次調查同時詢問對醫院各種評鑑、評比、認證機制的看法。64.8%表示,文書工作太多,54.8%表示造假嚴重,36%認為評鑑種類太多,而且是各職務的人,圈選差異不大(表19)。
專家觀察,各家醫院為了應付評鑑,常被迫「造假」,常用招數例如:排班表造假,幾乎每家醫院都一樣,因為有醫病比規定,所以評鑑委員來時看到的上班班表密度,幾乎人力都double,但其實很多是「人頭」。 看來,全民健保制度與評鑑的改革,絕對是未來的關鍵工作。
【調查說明】
1. 調查對象:台灣醫療相關從業人員(不含牙醫師、中醫師)
2. 調查時間:2014年12月12日至2015年1月9日
3. 調查方法:聯絡各醫療從業人員之相關公會、協會及醫院,寄發網路問卷連結,邀請調查對象自填網路問卷。
4. 有效樣本:共8733份
5. 調查執行:遠見民調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