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事在人為-推介新政府運動一書

遠見好讀
user

遠見好讀

1992-11-15

瀏覽數 14,100+

事在人為-推介新政府運動一書
 

本文出自 1992 / 12月號雜誌 吳舜文傳

一提到政府,人們的第一個印象是什麼?

過時、蹣跚、官僚、僵化、缺乏效率、不能因應--這可能是許多人的感覺。而創新、積極、明智、果斷、富於彈性、充滿效能;有智慧的遠見、有達成目標的策略、有執行的毅力和魄力--這些我們所冀望於政府的,雖然偶有令人耳目一新的例子,整個理想都仍然顯得遙不可及。

真的是這樣嗎?我們是否應該就此放棄,認為這是一場不戰而敗的仗?

本書作者歐斯本和蓋伯勒兩人,在「新政府運動」一書中,為我們描述「企業性政府」的模式,提供引人深思的答案。

企業性政府

在美國赤字空前,失業率、犯罪、毒品、愛滋病的壓力下,一般民眾對政府信心低落,充滿埋怨與懷疑。在這一片蕭索中,都有一些有創意、有毅力、有「企業精神」的公職人員,從官僚守舊的環境裡,披荊斬棘,另闢蹊徑,已然開拓出一片新天新地。

他們的努力和成就,原來只是為了謀求因應之道,著手解決問題;卻幾乎毫不自覺自己所從事的原來是一項「重建政府」的大工程,替政府部門帶來了新的作風、新的面貌、新的成果。

他們服務的單位性質迥異,有紐約東哈林區貧民窟的校區;有矽谷高科技中心的典型美國城鎮;有國防部基地設施部;也有低收入國民住宅房屋當局。他們的職位權責亦不相同--有州長、市政人員、老師、圖書館員、轄管十九萬人的將領,也有領取救濟金的貧窮婦女,但是他們的精神、作風、思想、措施卻是共通的。作者稱他們為「企業性(entrepreneurial)」的公職人員,而採取這種模式的政府機構為「企業性的政府」。追溯法國經濟學家賽伊定義「企業家」一字的原意,就是這些人、這些機構「時時以新的方法運用資源,來提高效能與效率。」

實例與原則

這種種創新的改革,在美國各地,大大小小的政府機構中,都有令人嘆服的表現:

.明尼蘇達州聖保羅市市長賴特馬,引進民間投資,在十年之內,將一九七五年時瀕臨瓦解的冰天雪地之城,建設成今天的進步與繁榮。

.居住在華盛頓北郊犯罪橫行、毒販猖獗的低收入國民住宅的葛蕾女士,帶領其他的居民,發動社區的參與合作,十年之後,毒販銷聲匿跡,而三千戶居民已是這國民住宅的擁有者。

.在一九七八年,鳳凰城在財務壓力下,決定引進競爭的活力,將一些公共服務的項目,開放給民間公司競標。市政府在十年之中因帶進競爭而省下的經費至少有兩千萬元。

.加州的桑尼維市設立各種「績效成果指數」來衡量各個部門的表現,並以此作為獎勵人員的標準。在五年中,生產力提高,而平均每人需付的稅收也比其他同等的城市為低。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密爾瓦基的「都市廢物處理局」將每年六萬噸的廢物轉化為肥料出售,每年賺取七百五十萬的收入。

.全國各地開始設立由市民、民意代表組成的「未來委員會」,來商討議題,規畫未來。佛羅里達州的密爾斯在一九八六年當選議長之前,已擔任兩年未來委員會的主席,因而甫一就任,就提出將近三十個議題,並有百分之八十得以實現。

.克里契將軍在一九七八年主掌美國空軍策略指揮署時,美國空軍幾乎潰不成軍C克里契開始採取分工授權,重建榮譽、責任與信心。克里契將軍在一九八四年退休,迄今仍是美國空軍裡的傳奇人物。

許多類似的創新改革,悄然地進行著,並沒有引起太多媒體或民眾的注意。兩位作者花了四年的時間,蒐集資料,訪問了美國各地數以百計成功的例子,研究分析、歸納整理、寫成此書。

這股趨勢根本原因何在?

作者要把握的是,這股趨勢的根本原因何在?這些「企業性政府」有何共同之處?驅使它們創新求變的動力與誘因為何?有什麼可資借鏡之處,能使企業創新成為常態、官僚老大成為例外?

作者發現,其中的脈絡軌跡有許多共通之處。企業性政府在提供服務方面,提倡競爭,它們授權給服務的對象、賦予更多的自主;它們評估績效,注重結果而不只看投入的多少。企業性政府由目標、使命所導引,而不是由法令規章所驅使。它們尊重人民為顧客,提供多種服務;它們預防問題的發生,未雨綢繆,而不是問題發生後才予以補救;它們也致力賺取收入,而不是一昧花錢;它們也分權,採取參與的管理。企業性政府著重市場機能的運作,而不是官僚體系。它們不僅看重提供公共服務,同時重視引導所有的部門:公家、民間、和自願性團體,來解決社會的問題。

這些基本原則,就是正在萌芽發展的新政府的根本原則,在本書中分為十章,有詳盡的實例、闡述和探討。書中一方面對已經踏上重建之路的「企業性政府」作一寫真,一方面也藉這些原則,替繼來者描摹出脈絡分明、可以依循的地圖。

重建政府

在本書內,作者正視政府一些獨特的困難,因而沒有陳義過高的理念。作者也指出許多制度,有其時代背景,也有它歷史上的貢獻與價值,但在今天資訊充盈、社會多元化、瞬息萬變的全球環境裡,已然不復適用。我們需要有新的眼光、新的觀念。

環顧國內新舊交替衝突,在種種改變的衝擊之下,我們如何調適腳步、心態及標準?在決策者不再限於往日少數的官員,而是行政者、民意代表、媒體輿論、社會大眾的總體時,每個人的權利從未如此豐盛,而每個人的責任也從未如此休戚相關。

在這充滿挑戰與機會的時候,我們能用新的眼光、新的觀念來建造政府,能發掘政府機構各個層級裡,已然著手創新重建的「企業性的公職人員」。事在人為--塑造未來的,是我們自己;為未來負責的,也是我們自己。

(本書由天下文化出版公司出版,譯者劉毓玲現任美國貝泰投資公司財務計畫經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