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任台北市長柯文哲上任後大刀闊斧,除了率先拆除延宕已久的忠孝西路公車道外,也取消台北市政府的報章雜誌訂閱預算,經費省下了千萬台幣。柯文哲認為,市府處室五花八門、各類型的雜誌都有,這是非必要的花費,也令各公家單位開始評估訂報與否的適當性。
但北市教育局日前下令取消各中小學訂報預算的消息,馬上引起教師與家長的嚴重反彈,認為若閱讀不重要,是否該連圖書館也關門算了。
紙本閱讀的重要性,似乎在這個政策下被批的體無完膚。
在網路、智慧型手機發達以前,報章雜誌是我們很重要的閱讀媒介,它幾乎囊括生活中的大小事,讓民眾掌握社會的趨勢脈動與流行,詳盡的內容,更是了解重大要聞的關鍵。
但數位化的變革,讓紙本文章漸漸沒落,有如資訊爆炸的網路訊息不斷充斥在你我的生活中,雖然快速,但卻充滿了虛假與紊亂,有別於特定媒體的專業且深入。試想,孩子在使用電腦、平板時,是真的在上網閱讀,還是玩遊戲、滑Facebook?
台灣知名學者、作家洪蘭曾說,閱讀是文明的指標之一,尤其是孩子更應培養閱讀習慣,使心靈獲得昇華。透過閱讀,可以激發創造力。別人費盡多時心血才完成的一本書,我們卻只要閱讀完便可以得到他的經歷,就彷彿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能開啟視野、累積前人的智慧。
報紙的銷售已在現代受到很大的衝擊,從全盛時代的數十家報業,到現今僅存的四大報,許多報社根本已經不是靠報紙的廣告收入維持營運,而是靠其它周邊事業體來維繫。在如此因噎廢食的政策下,無疑是壓死報業的最後一根稻草。
透過網路議題竄紅、經常關注網路最新趨勢的柯文哲,一直都認為網路是主流意見傾向,並認為年輕人早就不看報了。事實上,這是偏頗的偏見,還是有許多年輕人有每天看報的習慣。不應因個人的閱讀習慣而成為其施政政策,以免造成更大的反對聲浪。
詩人余光中就說,學校訂報的取消「大可不必」;作家廖玉蕙表示,網路雖然可以快速吸收龐大的資訊,但紙本閱讀才能令人專注思考、從中獲取智慧。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市面上之報紙皆有特定政黨色彩立場,學生若要多方汲取不同的時事觀念與敏銳度,最好還是一次閱讀多份報紙,以免被特定的政策言論所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