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紐約客》雜誌最近報導揭露,一些從前服務搖滾明星的藝人經紀,最近改行經紀程式天才,協助談薪水、專案抽佣。因為矽谷不少公司首席程式設計師,身價已高至僅次於執行長。同時間,一位在美國康奈爾大學念電腦科學的大學生Jessica Shu,也在網上公佈Dropbox等矽谷雲端公司提供給她實習月薪,有四家竟給出超台幣30萬價碼,讓不少網友羨慕不已。這都說明了,矽谷軟體業搶才已達白熱化,導致全球A級軟體業人才,身價也巨星化。
然而,台灣科技業正積極從PC等硬體產業轉型到軟體、雲端,常聽聞業者大喊找人難,事實上,台灣廠商和全球頂尖大廠搶才、育才的策略上,相較有多大的差距?曾在Google工作的翟本喬,創立的和沛科技剛獲鴻海入股,對軟體業人才的策略,也有獨到觀察。他認為,全球軟體業頂級人才,的確很貴,但是絕對貴的有價值;另外,也有不必找最貴人才的方式。
他分析,全球軟體業工作模式,簡單來說有兩大主流。一種是自己之前任職的Google,喜愛用超級天才做出平台的骨幹,其他部分用一般水準的人才來補足。在那裡,一個超級厲害的程式高手,身價可達10億美金,中間水準的約一億美金。但是管理難搞的天才,也是門大學問,並非每個老闆都適合。
另外一種模式則是由微軟、IBM開創,翟本喬認為,他們很善於把作業系統平台等複雜的大工程,拆解成一塊塊小專案,可以讓一群中等水準的大學畢業生團隊做完,只要領軍的專案負責人夠頂尖即可。
台灣該怎麼學?翟本喬認為兩種模式都值得學習。首先,若要學Google,要勇於投資人才,即使台灣企業沒那個資源,去養頂尖10億美金身價的天才,至少要有資源敢砸中間水準人才,才有機會和矽谷看齊。
其次,學微軟、IBM模式也行,關鍵在於整套工作的制度也要一起帶來。背後需要對一個程式人才產值,有專業認知。
例如,寫作業系統,微軟等頂尖企業工程師,一天寫程式碼的產值是兩行, 至於寫應用程式一天可到20行至100行。30年前至今,無論軟體發展多進步,這產值標準沒變過。看似產值很低,其實,這裡面包括偵錯,測試的功夫,要做到真正好,考驗著工程師的解題與創新能力。
另外,他發現很多國內科技業找寫程式的人,還是常在看學歷、資歷論薪。其實,全球頂尖軟體業用人的思惟裡,學歷、資歷無用論已愈來愈明顯,因為軟體技術每個月都有新發展,用念書或剛開始工作時的方式解題,反而有可能落伍了。也因此,積極思考新做法的新人,才是軟體業者應該爭取的。
看來,台灣科技產業要積極轉型發展軟體、雲端新方向,在人才策略上,無論是用重金砸出好人才,還是尊重員工創新力、產值,都還有不少空間值得提升改善。
(圖:和沛科技總經理翟本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