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現代化中的最大負數
在上期「遠見撰文討論「經濟中國」時,我曾經寫過:在以經濟實力決定一國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時,沒有「經濟」,就沒有「中國」。現在,我更要進一步說:沒有現代教育,就沒有現代經濟,也就更沒有現代中國。
從長期來看,二十一世紀中國的盛衰就在教育。
四十年來,海峽兩岸不同制度所產集的最顯著差別,與其說是經濟的,不如更正確地說是教育的。經濟上的落後可以靠鄧小平提倡的經濟改革來逐漸改善,但是教育上的嚴重落後要靠誰呢?
去年大陸出版的「中國希望工程」一書中,有這樣一項數字:中國有二億文盲,全世界每四個文盲中就有一個是中國人。中國有二億二千萬學生,三分之一左右只能讀到小學,三分之一左右讀到初中,讀到高中的不足百分之三十,全國平均受教育程度不足五年。
(二)窮教育,苦學生
幸而,這一個教育危機已經引起了大陸官方與民間的殷切注視。北京不再隱瞞文盲的嚴重,並且讓「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組織了青年學生,深入最貧窮的地區,報導最落後的境況。讓我轉述幾個大學生的現場報導:
(一)山區教師們可以用木凳架一張床,一睡幾十年;可以十七、八個老師擠在一間辦公室,站著辦公。但是他們心疼孩子們因家貧而失學,為了勸回孩子們,他們頂著烈日,冒著嚴寒挨家挨戶地去說服。
(二)一個十二歲的女孩子因為家裡沒人做活,不能上學去。失學後,她把幾本舊課本一直藏在懷裡。她算著該到期末考的日子,就匆匆幹完活兒,跑回學校,在剩下的半堂裡,認認真真地答完了考卷,在考卷的末尾寫了四個大字:「我要上學。」
(三)她是一個十一歲的小女孩,正在上小學四年級。就在父親死的那一天失學了。老師來到家裡,向奶奶說:「還是讓她上學去,書本費、學雜費都不用交了。」這天夜裡,小女孩是哭著睡著的。她做了一個夢,夢裡她在向別人討飯,然而,手裡卻還拿著書本。
「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學生」,真是講得貼切。可惜,在那些山區與邊區,教育真是窮;學生真是苦!
試讀這些令人心酸的描述:「泥巴桌子泥巴牆、泥巴墩子泥巴樑。前無門、後無窗,白天作教室,晚上關牛羊,學校學校不像樣。」「無窗無門不稀奇,牆上破洞課桌椅,風雨霜雪擋不住,涼快不分秋冬季。」
(三)贊助教育啟蒙
數以百萬的中國兒童,在那些偏僻貧窮的地區,就因為家中一年繳不出四十元人民幣--相當於二百元台幣--而面臨失學的危機。這正是二十世紀末中國的大悲劇。
這個世紀末的大悲劇可以轉變為「跨世紀的教育啟蒙運動」,如果:
.北京當局減少軍事支出,增加教育預算。
.大陸經濟成長加快,每人所得提高。
.大陸地區以外的中國人慷慨捐獻。
在過去二年中,台灣地區就有不少團體(如信誼基金會)、個人(如證嚴法師),紛紛加入這項「希望工程」。推動兩岸交流的海基會。也將參與。即使是一年二百元台幣的贊助,也表達了我們的善意、關懷以及希望。
去年秋天遠見編輯深入大陸採訪「希望工程」後,楊孟瑜寫下:「更美好的遠景也許是:兩岸的孩子成為一起長大的一代。教育,是希望的火種。」讓我接著說:教育是國力的基石,它決定了中國的盛衰。
讓海內外中國人一起來點燃「希望工程」。
(高希均所著「經濟學的世界」,所編「台灣經驗四十年」已由天下文化出版公司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