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沒有房子,沒有將來?

何亞威
user

何亞威

1992-09-15

瀏覽數 14,400+

沒有房子,沒有將來?
 

本文出自 1992 / 10月號雜誌 第076期遠見雜誌

「沒有房子,就沒有將來?」

這不是危言聳聽,台大城鄉所博士候選人曾旭正的研究發現,比國七十八年起房價高漲,已經把台灣社會畫分成有屋者和無殼族兩個階層。

和過去不同的是,過去只有早買房屋和晚買房屋的差別;只要夠努力,省吃儉用,總有一天會成為有殼者。現在則因為房價漲幅遠超過所得成長的速度,晚進市場者幾乎已經失去平衡的機會。如果情況不改善,或是房價再一波上漲,失衡情況會更明顯,終有一天,台灣會變成家裡沒有祖產,就等於和有殼族絕緣的社會。

「省」,無殼族的共同語言

很多民眾都有為了買房子,省吃儉用的經驗。一對夫婦決定換屋、協議二年不上館子;另一對夫婦在盤算購屋資金時,先生要求太太少坐計程車,大項支出如旅遊、換車,更是「免議」。

行政院主計處的統計也顯示,有殼者和無殼家庭消費支出總數接近,但是二者在「質」上面有很大的差距。無殼者往往最先犧牲居住、交通運輸通訊、教育娛樂費用,在衣著、燃料燈光、家具及家庭設備、保健衛生等方面也要撙節支出;被迫降低生活品質,才能圓一個有屋的夢。「省」,可能是無殼家庭最共同的消費語言。

以寸土寸金的台北市為例,無殼家庭平均一年要花十四萬元租屋,這類家庭每消費一百元,就有三十元要拿來付房租;相對下,有殼者只要在住上面花三塊錢(水費)。

遠見訂閱贈西堤餐券2張,知識與美食一次滿足!優惠組合價$2,880,立即訂閱>>

為了支付租屋費用,無殼家庭食物方面的花費比有殼家庭將近少了六個百分點,運輸交運及通訊費用少了三個百分點,娛樂及教育支出少了將近九個百分點。

無殼族曾旭正最擔心的是,無殼家庭會因此犧牲子女的教育經費,連下一代的競爭力也會被比下去。

不僅如此,租房子的往往會遷就現實,租比較小的房子。主計處分析家庭消費結構時,首先對有殼者設算租金,發現台北市的有殼者在住上面要化費十六萬五千元,但是租屋者只花不到十四萬元。最簡單的推論是如果二間房間就夠住,租屋者多半會儘量擠一擠,通常不會多租一間書房或客房;但是有殼者往往住得比較寬敞、用比較好的家具、享有比較高的居住品質。

夜宿忠孝束路、扛蝸牛模型遊街,無住屋運動一晃就是三年,無殼族的出路在那裡?是整個社會的問題。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