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報社工作的人,長期以來有一個刻板的印象:電視新聞生動快捷,但脫不了粗糙膚淺。不過不久前看了華視的系列報導--「賓士、XO、滿天星:迷失在炫耀中的台灣」,不免覺得成見誤人。
悲喜交集
看到台灣遊客蜂擁而入瑞士的名廠,搶購台幣數十萬元一隻的滿天星金表,內心其是「悲喜交集」。喜的是,我們的富有讓世人刮目相看;悲的是,這麼多金表並未改變國人的守時觀念和工作習慣,而變成「現代化」的人。
在法國酒廠,經理認真地說,X0在台灣已不夠看,他們現在專為台灣顧客釀造一種更名貴的酒。他說話時態度必恭必敬,但內心究竟怎麼想?
個人因為工作關係,過去在紐約住了八年。在第五大道看到的賓士汽車,似乎並不比台北市忠孝東路所見者為多。
名車、名酒、名表只是台灣生活中奢華的一部分,其他種種,為大家所共見,無須一一細說。
有些人為這種現象辯解:我們國民所得已達一萬美元,不能再提倡「重慶精神」、「克難運動」,若是不讓人民追求生活享受,也必將減損他們追求經濟成長的動機。
這話是不錯的,但也可從另一個角度來觀察。人類追尋生活上的滿足,可以有兩個選擇,一是生理上的滿足,一是心理上的滿足。僅追求物質生活,或僅追求精神生活,都是少數人,大多數人希望二者得兼,雖然在比重上也許各有不同。
跟隨在一個什麼樣的生活目標之後前進,固然出自個人意願者多,但是政府的政策作為,對於誘使、塑造或改變個人的生活目標,也有很大的影響。從這個觀點來說,我們的政府做得不夠,甚至可說是失敗的。
我們從農業社會進入工商業社會,典章制度多半引自西洋,中心點在發展經濟,甚少注意到中國文化與傳統倫理,結果形成「金錢第一」的社會風尚,最後走人「上下交征利」的困局。
連發了財的企業家對政府的「重經輕文」也有批評。汽車界聞人張國安就舉日本為他山之石。他說,日本每制訂一項大眾規範時,必先考慮固有的社會倫理與社會文化;如勞動基準法,即由雇主從企業大家長照顧所有從業員工的基本觀念上,以勞動契約為基準,導引勞資雙方談判制訂;而我國則抄襲西方勞資對立的觀點制訂勞基法,並以社會主義的理論詮釋勞資關係,以致破壞了原有的工作倫理。
讀書不受鼓勵
四十年來,政府在台灣的建設不可謂不努力,卻太重硬體而忽略了軟體,「十大建設」和「六年國建」中,有那一項照顧了人民的精神生活?在國家每年的總預算中,有多少錢是用於文化事務?
不錯,台北市有了一座國家劇院和一座國家音樂廳,但那是倒金字塔形的結構,縣市地方上的「文化中心」有什麼內容?有什麼活動?
台灣高爾夫球場連年激增,高爾夫絕對是有益的運動,但夠資格玩的人畢竟太少了。紐約市是個小島,寸土寸金,但紐約住宅區每隔不遠一定有一綠化的運動場,供市民遊憩、健身。反觀台北、高雄、台南、台中等都市,居民要想活絡活絡筋骨,就只有到馬路旁與人車爭道。
民國六十五年,省議員陳景星在議會提案,要求政府修改稅法,民眾購書經費可以抵繳所得稅,以落實「酒櫃變書櫃」的理想。當時筆者在海外,從報上讀到這則消息,曾寫文章「隔海唱和」,認為有助於改善社會風氣。十六年之後,也就是民國八十一年春天,議案終於送到立法院,卻被立委輕率否決。那些人一天到晚動拳頭慣了,當然不會動腦筋,可是這種在稅收上所費者小,而移風易俗上收穫者大的事,政府卻也未見力爭。說不定還正中下懷,偷偷高興呢!
沒有正當的精神生活,無處休閒運動,讀書也不受鼓勵,那麼一般民眾跑酒廊、上牛肉場,和髮姐鬼混,也就無怪其然了。
政府高官全員到齊
政府不僅在政策上忽視文化精神層面的建設,官員和有領導地位的人也未「為民表率」,起示範作用。
官商間酬酷之頻繁,花費之大,是人所共知的事。
年底立委選舉的費用,沒有一兩億根本免談。一位候選人準備花六億,還認為只是「入境從俗」。這種現象政府不知道?政黨不知道?
「涼椅大王」曾振農請客,席開八百餘桌,宴客八千餘人,來賓包括立法、監察、考試三院副院長,內政、外交兩部部長,省主席以及執政黨副秘書長。
今年一月八日上午,在台北市士林區的東吳大學,「錢穆紀念館」揭幕,到場的政府官員寥寥無幾;同日下午,在台北市士林區的圓山飯店,前內政部長、駐日代表許水德娶兒媳,政府高官幾乎全員到齊。這樣的官場文化,能談文化建設?官員的這種表現,能說對社會沒有影響?
要說政府對這些問題沒有反省也是不公道的。總統府資政、前行政院院長孫運璿就不止一次說過,政府過去太強調經濟發展,忽略了倫理文化,現在想想不免後悔。另一位資政李國鼎目前正努力推行「第六倫--群己關係」的運動。李資政曾任經濟和財政兩部部長,是台灣經建最有貢獻者之一,他現在的作法,應該是「有感而發」吧!
不僅是卸職官員,時下主政的人士也普遍有了警覺。今年一月下旬,李登輝總統和行政院長郝柏村在不同的場合都重申「勤儉建國」;三月起,台灣省政府推動「祥和社會」運動;七月三十一日,司法院長林洋港發表演說,聲言要發起「全民道德重整」。凡此種種,都可見政府首長們已發現社會問題之嚴重,並思有以匡正。不過這正如高大鵬先生所說,一國必須「好禮而富」然後才能言田而好禮」。政府不僅在諸般政策上要加以檢討,也要在作法上能身體力行。如果高層的政爭不能消除,官商依舊相互勾結攘權爭利,選舉還是選錢不選賢,司法、警察和地政等公務員風氣仍不見改善,而要百姓不有樣學樣、「出淤泥而不染」,那是做不到的。
匹夫能為百世師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如果我們企盼一個民主的國家,就不能希望有一個萬能的政府,很多事要我們自己來做。以言「社會風氣」,什麼是「社會」?誰不生活在「風氣」中?我們的人生態度、生活方式多半靠自己選擇,所以精神的提升,內心的淨化,不隨世俗浮沉,也要靠自己努力。
世人皆知海明威是小說大家,但是他在一篇散文中有些話更令人難忘:「一個人如果內心生活更為嚴肅,則外在生活必更為簡樸。在一個奢侈浪費的年代,我但願能向世人表明,人類真正需要的東西是如何的微少。」
立足台灣,放眼四望,我們的國際處境並未好轉多少,對岸加諸於我們的脅迫一點也未減輕,而我們內部的墮落腐化卻與日俱增,凡愛台灣者不能不覺憂心。
正是:誰愛風流高格調?共憐時世儉梳妝。
(張作錦所著「牛肉在那裏?」一書已由天下文化出版公司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