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倒數計時,即刻報名

美國人如何找幸福

呂理甡
user

呂理甡

1987-02-01

瀏覽數 16,300+

美國人如何找幸福
 

本文出自 1987 / 2月號雜誌 第008期遠見雜誌

什麼是幸福?什麼是快樂?對有些人來說,身份地位高人一等、事業成功或者家庭生活和樂就是幸福;另外一些人也許認為身體健康、服務他人或者知識豐富、回歸自然才是幸福。不管幸福是什麼,生活所以有意義,就是因為不斷的追求幸福。

幸福但不滿足

民意調查顯示,九○%的美國人自認「幸福」,但他們從來沒有十分滿足。三十歲的經理人員興致勃勃的為事業奮鬥,但到了四十五歲,他們可能突然發現這種生活毫無意義。家庭主婦在孩子幼小時,可能非常滿意整天做家事的生活方式,但孩子長大上學後,她們卻可能渴望上班工作。

的確,人在一生中的不同階段,可能追求的目標不同,精神病學家史渥格說,「人在青春期、大學時代或中年時期,比較容易改變希望。」

人為什麼會選擇他所過的生活方式,是個永遠沒有簡單答案的問題。出身同一家庭的孩子,即使接受相同的教育,也往往走上截然不同的道路。兒時經驗、一本書、一位可敬的老師、朋友、社會環境、經濟情況,在在影響一個人對幸福的看法,也影響他追求幸福的方式。

美國人如何尋找幸福、快樂?他們採取的方式與過去的人有何不同?「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雜誌曾在前年舉出了一些實例,告訴大家近年來美國風行的幾種重要生活方式,也描述了這類生活能給人何種樂趣。

城市生活的享受

牙醫師羅吉爾幾乎每天晚上都在費城一家法國餐廳吃飯,這家優雅的餐廳消費額相當高,兩個人進餐輕易就花掉一百美元。但他不必走很遠,因為餐廳與他月租一千一百美元的公寓都在同一棟大飯店裏,而這家大飯店距他設在市中心的診所又只一街之隔。

羅吉爾是典型的「雅痞」-住在城市裏的年輕專業人員。像他這種人在美國各大城市很多。

這些受過高等教育、具有專業知識的青年,多數都在市中心追求他們心目中的幸福-高薪的工作、一流的文化及娛樂、雅緻的居所和其他高品味的財物。

以費城來說,他們都住在高級的城中區,在法國餐廳、俱樂部等場所討論工作的成就或期望,或者組團開著租來的大轎車到紐約玩樂。

年薪五萬五千美元的行銷顧問羅伯茲說:「都市裏有我需要的一切便利,像社交生活、文化生活、戲院、博物館、音樂學院、飯店等等。」其他雅痞也都能在步調快速的城市生活中找到樂趣。例如三十歲的旅行社負責人亞特拉斯就深愛自己的豪華公寓。二十四歲的汽車出租公司老闆波斯馬托喜歡享用年份比自己年紀還大的蘇格蘭威士忌。

他們認為自己追求享受並沒什麼不對,這種需求刺激了各種昂貴商品和服務業的成長。大通計量經濟公司專家仙杜拉指出,「雅痞是跑車、家庭電腦、醇酒美食的重要消費者。」休士敦大學社會心理學家艾凡斯補充說,「製造商抓住了這些人的心理,曉得他們必須用某些東西來炫耀自己的成就,」於是新力牌隨身聽、附有設計者名字的網球拍、專業婦女上班時穿著的慢跑鞋、真皮公事包,遂成為都市生活方式的標準象徵。

雅痞冷冷的壁爐

可笑的是,這些野心勃勃的年輕人卻忙得沒有時間享受自己擁有的財物。他們承認,他們不得不讓壁爐多數時間冷冷的躺在公寓客廳,豪華廚房也不過是用來匆匆站著隨便吃吃的地方。

有人批評雅痞的生活方式「華而不實」,一味追求能使自己愉快的經驗,凡事都要求高水準、高效率。許多人因而酗酒、吸毒、婚姻關係也會受影響,而且通常都拖到三十多歲才願意生孩子。

雅痞堅稱對自已的生活方式很滿意,也強調自己有資格享受辛勤工作的報酬。麻薩諸塞大學社會學家舒伊認為多數雅痞很能適應快步調的生活。不過他又說:「我認為雅痞不會永遠過雅痞的生活。」等他們年紀漸大、成了家、負起新的責任後,他們便會有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價值標準。

過去兩、三年,多數能源業都經營得十分艱苦,休士敦札帕塔公司副總裁麥金塔希卻忙得不亦樂乎,極力使二十四個外海鑽井和遍佈全球的船隊維持營運。

四十七歲的麥金塔希說:「這是真正的挑戰,有意思極了。我必須一天工作二十四小時,每年工作三百六十五天。」

他的工作狂熱每年只中斷一次,那就是到山區滑雪勝地度假一星期,另外則每週打網球兩次。但就連這些短暫的休閒活動也是騙人的,因為網球是在健身俱樂部與其他同行一起打,而在滑雪勝地度過三天後,他已不知不覺的經常打電話回公司。

麥金塔希和很多埋頭工作的公司主管一樣,對他成長階段的六○年代社會動亂迷惑不解,尤其是不瞭解當時青年的支社會、反傳統行為。在六○年代,像麥金塔希這種人是異數,今天,他這種以工作為重的生活方式卻成為時尚,千百萬人都急著找適當的工作,並且力謀陞遷。

芝加哥經理訓練專家柯克斯說,追求事業的成功已再度成為流行風潮,很多人都認為:只有工作才能獲得快樂。他指出,高級經理人員每星期工作六十小時是家常便飯,這些大忙人大體上都能從工作中獲得很大的滿足。

獲得認同就是報酬

《造山者》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7/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立即報名>>

這種一心一意力求在工作上表現的情形,在婦女身上尤其明顯。

蓋洛普民意測驗所和華爾街日報聯合對女性主管做的一項調查顯示,七五%的受測人不會因家庭因素而影響工作;四十歲以下、年薪至少六萬美元的婦女,有三分之一甚至不打算生孩子。約有一牛人每週工作六十小時以上。

很多人努力工作是為了出人頭地或獲得高薪,但也有人認為金錢並非幸福的同義字。像麥金塔希就表示,自己的頁獻獲得別人承認就是最好的報酬。不過,麥金塔希的收入也顯示,勤奮工作有可觀的酬勞。他年薪二十一萬七千美元以上,在德州湖邊擁有一棟別墅,還有能力養兩匹馬,並可享有公司主管的許多特權。

早期的一些研究認為,擔負沉重責任、工作忙碌的人易患心臟病,但最近的研究顯示,這類人士罹患心臟病的可能性並不比旁人大。一般人還以為工作狂的生活方式會破壞家庭生活,事貫上根據一項調查,這類人士有八五%仍與首任配偶住在一起,並未離異。

參加活動充實自己

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助理賴華,喜歡充實自己已到如癡如狂的地步。她不論是作重量訓練或學習香腸製造技術,都是希望藉這些活動來使身心保持最佳狀態。

四十七歲的賴華,過去十年的進修課程簡直驚人,她學的東西從游泳、網球、土風舞、帆船、吉他、木蕭,到攝影、中國與印度烹飪、瑜咖、汽車修護、越野滑雪、單車團體旅行、爬山;還旅遊秘魯、希臘、義大利、以色列、蘇俄、委內瑞拉、墨西哥,以增廣見聞。

在她看來,每一種活動都打開了她從事新冒險的門戶,「似乎年紀愈大,我想嘗試的事情愈多,我想我喜愛體驗各種事情,」她說。追求各種生活經驗就是她這一類人所選擇的生活方式。這種人很多都受過良好教育,而且相當有錢。

紐約歐氏廣告社研究發展部主任費茲吉朋說:「充實自己是屬於菁英份子的活動。一個人愈不必忙著掙錢,能用來專心充實自己的時間愈多;而且受的教育愈高,愈能體會毫無止境的提升自己。」

休閒與工作結合

不過醉心各種進修活動也不是有錢人的專利。有些人為了享受參與活動的樂趣,寧可擔任待遇微薄的兼職大廈管理員,以便有自由時間參加活動。他們沒有家庭,沒有孩子,也沒有工作負擔。

空閒太多是賴華這類單身族不斷參與各種活動的主要因素,這些活動充實了她的生活。賴華說:「由於未婚,我必須填補空閒時間,我也發現有很多有趣的活動可以替代婚姻。」

今天,二十歲到四十歲的美國人,二九%是單身,比一九七○年增加了九%。由於晚婚成為趨勢,單身人口比例愈來愈大,「充實自己」也愈益成為風潮。

有些人的休閒活動與本身工作無關,最近的趨勢則是把休閒進修活動與本身工作結合。由於自我進修蔚為風潮,補習班頓成熱門生意,特別是希望獲得較好工作或擴展自己興趣的婦女,還一窩蜂的進補習班。

二十五歲的凱倫和三十一歲的大衛是夫妻。他們原來住在新英格蘭的羅德島,事業相當成功。但他們卻放棄了原有的工作,遷到蒙大拿州一個人口只有兩千的山城,開起泡菜店,收入只及在東部的一半。

移居鄉村回歸自然

親友都不瞭解他們為什麼要這樣做。但他們認為,都市生活緊張忙碌,爾虞我詐,他們極不喜歡,而在山城裏滑雪、釣魚、爬山、泛舟,能使他們享有寧靜,使他們能夠好好想想自己何去何從。

這對夫妻的抉擇並非特例。一九八○年的美國戶口普查顯示,一百六十多年來,美國鄉村人口的增長率首次超過城市地區。在真正的鄉下,人口成長更多,尤其大衛夫婦所住的洛磯山脈地區,以及西海岸地區、阿拉斯加州、佛羅里達州和西南部,農村人口增加更快。這些地方所以吸引人,主要是景色如畫和有很多休閒設施。

遷往鄉村居住的人各式各樣,但新遷入鄉村者的教育程度大體上都比當地人高,而且專業人員與技術人員所佔比例很大。

鄉居不必放棄太多

吸引人搬到鄉村的另一個因素是生活費用低,而且在地方事務上可有較大的發言權。不過,要賺大錢或升任董事長卻辦不到。事實上,很多逃避城市生活的人就是在拒絕城市生活中消費至上、工作至上的觀念。

他們認為,城市生活緊張、人口擁擠、犯罪率高、環境污染、人際關係冷漠;鄉村生活剛好相反,不但可過簡樸的生活,還有戶外休閒活動,人與人之間也友善得多。

當然,今天鄉下的環境比過去改善了很多,現代道路、電話、室內水電管線、社區大學、有線電視、城市風格的餐廳等等,多數鄉村都不欠缺。華盛頓州立大學社會學家華威爾說:「三十年前城市人沒法住在鄉下,因為他們要放棄太多,但今天過鄉居生活卻不必放棄一切好東西。」

(取材自U.S. News & World Report, March 4 1985)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