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投資金取得難度增加,以及製藥產業的改變,促使近年英美有愈來愈多超微型生技創業案例出現。這類新創企業沒有過去製藥業龐大的研發團隊,甚至沒有實驗室空間,成為名符其實的「虛擬生技公司」(virtual biotech)。
以位於麻省的新創生技企業Alkeus公司為例,該公司目標是開發能夠治癒因罕見疾病而失明的兒童的療法,通常這類計畫需要高額營運預算。但Alkeus沒有全職員工,也沒有專屬實驗室。Alkeus通常選在咖啡廳或MIT的空教室裡頭開會。
這類虛擬生技公司通常由少數幾位尋求科學突破的合夥人共同創辦,他們聘請顧問,將實驗室工作外包,辦公空間可能是租用共享,或根本沒有辦公空間。
根據創投業者Atlas Venture 合夥人Bruce Booth估計,目前在英、美等地已有數百家虛擬生技公司正在營運,美國創投每年約向生技業投資40億至50億美元,其中約有1/3流向虛擬生技公司。
由於生技新藥或療法開發,通常必須投入大量資金與時間,因此過去生技產業素來以Genetech和Gilead Sciences等大型企業為主。
但因接連多項大型生技研發案結果不如預期,導致如今高額融資取得難度加大,同時多家大型藥廠也紛紛裁員,釋出許多專業人才,投入創業或相關的委託研究機構,為虛擬生技公司營造出各項有利條件。
Alkeus創辦人兼執行長賽德(Leonide Saad)指出,虛擬生技公司的優點在於成本低、彈性大,運作靈活,但也容易因沒有穩定團隊和專屬實驗室,使得研發過程的變數增加。
(新聞來源:《華爾街日報》,林佳誼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