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因素影響之下,日本政府長期以來都禁止武器出口。這項政策雖然鞏固了日本的和平主義,但也阻礙日本國防工業的成長,導致日本國防工業受到孤立,產出量不大卻要價不斐。
鄰近日本的國家,卻大量利用這項政策,出口國防工業產品。南韓2013年出口價值34億美元的武器,相較於2010年時的12億美元,成長快速;而中國已超越英、法兩國,成為世界第四大武器生產國,僅次於美國、俄羅斯和德國。
根據《彭博商業周刊》報導,今年四月,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解除一項70年代的武器出口禁令,雖然民調顯示大多日本公民並不支持,但由於日本和中國在東海的爭議,仍讓安倍的政策順利過關。
安倍的改革,被視為一項重要的策略轉變。日本自1945年以來,就一直專注在本國的防衛上,其他亞洲國家則由美國負責防禦。然而,透過近期的事件,日本發現自己是阻止中國在東(南)亞擴張的積極參與者,並開始拉攏東南亞國家對抗中國,也同時販賣武器到東南亞。
《彭博商業週刊》指出,日本國防產業上的優勢並不是製造戰鬥機等整個供應系統,而是高端零件,特別是電子產品。電子產品在國防工業中角色舉足輕重,而日本就是這個領域的領導者。
日本日前從洛克希德馬丁公司(Lockheed Martin)手上買入42架聯合攻擊戰鬥機,將於名古屋的三菱重工工廠完工展出。
美國國防部史上最昂貴的F-35計畫,就是日本的一個絕佳機會,日本將有能力製造F-35的零件,販賣給其他國家。
《彭博商業週刊》也提及,印度將會提供日本武器出口意外的好機會,因為它是美國國防工業最大買家,且在未來20年將會是世界最大的武器市場,而日本在印度本身就具有競爭力,印度市場對日本人而言絕對不容小覷。
(新聞來源:《彭博商業周刊》,林芳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