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不是政策辯護 而是有效溝通

大學生觀點

大學生強尼
user

大學生強尼

2014-04-14

瀏覽數 9,000+

不是政策辯護 而是有效溝通
 

太陽花學運,代表了台灣民主歷史的進程,為台灣人民上了寶貴的一課。原本一個立意良好的服貿協議,卻因為政府無法達到有效的溝通,演變成難以收拾的燙手山芋。

從過去20幾天的學運來看,面對學生、民眾的訴求,政府總是回應的牛頭不對馬嘴,頻頻跳針,就如同小孩子跟媽媽說:「媽,我肚子餓,我想吃飯。」媽媽卻回答:「快去寫作業!」,重複幾次,誰受得了?這樣的溝通有效嗎?

當政府不斷強調,之前有辦過公聽會,有很多政令的宣導,但是去問多數的人,很少人知道這件事情,有時候其實並不是人民漠不關心,而是資訊不對稱,導致人民對政府的誠意「無感」。

這些日子,政府高官也不斷的在為服貿做「政策辯護」,當然,這並沒有不好,但是我們該堅持的核心價值是什麼?60年前,若是有這種抗爭、鎮暴的事情發生,人民就要準備逃難,如今,因為民主自由,人民可以放心的表達意見。為了服貿,犧牲民主,這樣值得嗎?

也並非笨到就為此不顧經濟發展,我強調的重點是,政府在制定政策前,能夠主動深入了解民意,並且主動宣導、辯證,有效溝通才是上策。

(圖片來源:Flickr Kaba)

【原文節錄】

官員適合上談話性節目辯護政策嗎?

不是政策辯護 而是有效溝通_img_1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媒體報導,馬總統鼓勵政務官員,應上「媒體談話性節目」,目的是「政策辯護」。我覺得,此事,實在不宜,或許還值得再深思。理由有二:

其一、政府政策,首重「事先傳達」,「事後辯護」似乎本末倒置:

政府應在政策規劃階段,主動深入理解民意;政策推出之前,也應主動的宣導、溝通、辯證。要這樣做,政府可用的工具及各類型管道,有許多。可惜,我們的政務單位,或是,捨棄不用,或是,用得不夠用心,或是,用得不夠專業,使得政策推出之後,屢遭批評,只好選擇,被動的「為政策辯護」,實在本末倒置。

其二、「談話性節目」只能「粗糙的問答」,沒有「政策傳達」的清晰性:

有效的政策傳達,關鍵是「重點溝通」與「可理解度」,談話性節目(尤其是電視),多數,由於製作浮濫,許多的台灣電視觀眾,都已經知道,電視媒體,為了精簡預算,快速製作,不少談話性節目,選擇以「名嘴表演」替代「專家思辨」,以製作單位提供的「粗糙資料」,替代知識分子的「深厚學養」。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