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婉皎是個20幾歲的首爾上班族,在韓國大財團之一的錦湖鋼鐵上班。生活模式是這樣的,她住在市郊,要通勤2個小時的地鐵才能抵達工作地點。
她天天5點多起床,6點出門,為了趕赴早上8點鐘開始的1小時學習時段。「就像早自習一樣,有時候是學習英文,有時是學習財務知識,」李婉皎解釋。
晚上與同事吃完晚餐後,她再回到座位上繼續工作2-3個小時,直到9點才下班,再搭2小時車回家,已經接近半夜,梳洗一下就寢,又要迎接新的一天挑戰。
一點不誇張,這就是在韓國大企業上班族的生活寫照,這也是種企業文化,李婉皎形容,韓國大企業普遍如此,就算沒有加班需要,也必須留在公司,只要老闆還沒走,大家就不會走。
韓國大學生尹柾秀如是說,「為了將來要進大企業工作,學校裡非常競爭,大家為了分數爭破頭,多一分、少一分都要計較…。」
一位常和韓國做生意的台灣經理人也想起,好幾次,台灣深夜時間11點半,韓國時間半夜12點半,韓方還是如同早晨一樣,精神抖擻地開會、討論事情。
縱使生活壓力大到不行,但是如果韓國人進的了大企業,不管文理科,一個大學畢業生年薪平均3600萬韓幣(破台幣100萬),而整體而言,大學新鮮人起薪更有年薪3000萬韓元,等於月薪7萬台幣。
這樣的甜頭,讓他們願意趁年輕拚一場,讓他們把人生當成一場競賽,因為看到向上的可能。
然而,反觀物價水準差不了多少的台灣,就筆者了解,以HTC的工程師而言,工作型態並不比韓國輕鬆,每天9點上班,晚上10點以後下班,大有人在,不少人連星期天也要去公司加班,但月薪頂多4~5萬台幣。
一位之前在HTC擔任四、五年工程師的留美碩士,去年底和直屬主管一起被挖角到大陸,甘願與妻女分隔兩地,為的是兩三倍的薪水,而且感歎工作環境比在台灣好太多了;另外一位工程師朋友,同時有兩家大陸手機廠透過與他接觸,讓他想著是否該出走台灣,前進大陸。
一位剛當完兵的國立大學畢業生,找到一份月薪3萬出頭的工作,他告訴《遠見》記者,「我不怕競爭,也不怕工作忙,但只希望能有所回報,有一天可以在台北買下自己的家。」
只是,當政府官員想著要提升幾千元基本工資,就能解決薪資問題,當多數企業家以為每年加薪3%可以留住精英人才,並怪罪員工不知足,請看看目前的真實狀況。
打開租屋網,在台北市租屋,幾乎是萬元起跳,相當於大部份上班族,1/4的薪水;而每天早餐只吃美而美,午餐自助餐解決,晚餐吃滷肉飯配燙青菜,一個月就要花掉6千元以上,相當於15%薪水;當逛一圈百貨公司,發現買三件衣服、一雙鞋子就要破萬元台幣,又相當於另外1/4的薪水。如果還要參加兩場同學婚禮,還至少要預留6千元,再去掉15%薪水,再加上交通費、孝親費,恐怕大部分離鄉打拚的年輕人,一毛錢都存不下來,更遑論要買下自己的房子。
這樣的生活大環境下,怎麼能期待一個月4萬元的薪水,能把好人才留在公司?怎麼能期待,年輕的一代,不會對生活失去信心?又怎麼能阻擋台灣人才外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