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政治是最高騙術?

林蔭庭
user

林蔭庭

1992-04-15

瀏覽數 18,700+

政治是最高騙術?
 

本文出自 1992 / 5月號雜誌 第071期遠見雜誌

難道其的是兵不厭詐?

似是而非的言辭;搖擺反覆的行徑;權力爭逐成為唯一目的,任何手段都可振振有辭地合理化;「扣帽子」、「貼標籤」則是政治最廉價的槍炮彈藥。

經營房地產致富、財富名列全台第十的監察院副院長候選人林榮三,笑謎著雙眼說:「我不算有錢,只是經濟比較寬裕。」面對外界的質疑,無殼蝸牛的抗議,他悻悻然曰:「金牛總比黃牛好。」

法令明明規定修憲國代是「無給職」,新科國代才剛謝完票,國大祕書處就重新定義「無給」兩字(開會費、車馬費都算不上「薪給」)。再遠一些的還有民進黨販賣的「非彩券」;有政黨之實卻不願承認的「民主非政黨聯盟」。「是非有無」的戲法,各有巧妙不同。

劣質政治文化

政治人物不惜「以今日之我向昨日之我挑戰」,勇氣驚人。行政院長郝柏村的哲學是「朝令若有錯,夕改又何妨」;富有法學素養的修憲幕僚施啟揚,在政策逆轉之後發現「民意像流水」;執政黨國代王應傑與在野黨國代籌組「全民總統直選聯盟」,黨中央施壓後,五小時內改口聲稱只是「意識加入,行動並未投入」。原有意將去年國大選舉當作統獨議題公民複決的民進黨,選戰受挫後推翻前言,把失利原因一古腦兒推給國民黨買票、媒體不公平。

這種種奸巧之言,長期觀察政治的汪彝定稱之為「不成話」。而這種劣質的政治文化也見諸於其他更複雜、影響更深遠的政治工程。

修憲就是一例。

去年國大選舉前,兩黨協商選罷法修訂案,無論是當選名額、選區大小、一票兩票制、門檻限制等等,兩黨爭的都是如何能排除他黨,多擠進幾席,而非建立可大可久的制度。

在總統選舉方式的修憲論辯中,國民黨直選派端出「民意」的盾牌(雖然早先聲稱民意支持委任直選制),委任派力保法統(但又無法解釋制度的窒礙點);執政黨政策由委任直選陡然變為公民直選,震盪幅度之大,摔得國人暈頭轉向(卻又聲稱原先根本未定案)。至於民進黨方面,直選案正吻合心意,反倒對國民黨粗糙的決策過程佯裝不見。

一切的一切,政治像個不懷好意的捉狹鬼,扮著鬼臉嘲笑芸芸眾生。

搞政治靠權術

這些是必要之罪惡嗎?西方政客常說:「如果你受不了廚房裡的騰騰熱氣,滾出去吧!」洞悉世故的汪彝定痛心政風敗壞之餘,也提醒:「搞政治不是傳教、教書,如果沒有權術,兩三天就垮了。」

奉行「政治是高明的騙術」的立委朱高正,畫下了界限。他比喻國家是一群惡魔的組合,「只要力有所逮,每個惡魔都會漫無限制擴大一己之利,即使侵犯他人也在所不惜。」政治的可貴不在探求動機,而是以法律約束人的外部行為。

朱高正認為,古往今來,獲得政權不外用搶的(革命),或騙的(選舉、鼓動風潮),「但必須騙得自圓其說,其結果必須對公眾有利。」

只不過,縱目當今台灣政壇,加減乘除政治人物的騙術奇招,似乎得不出一個言之成理、對公眾有利的結果。

一位駐台多年的美國記者觀察道:「要解釋所有台灣的政治問題,都必須先交代四十年的背景。」今天政壇的奸巧風氣,當然也源自於四十年強人政治的鬆綁。

資深記者、現任英明決策顧問公司總經理的陳哲明形容,過去兩位蔣總統中山裝和青年裝的口袋裡滿是資源(黨一提名,篤定當選),今天的李總統自無法比擬。僧多粥少,自然興起搶風,諸般自力救濟的招式紛紛出籠。

於是,兩年前有「候選而不競選」的論調;有否認「蔣家人不能也不會競選總統」的驚人之語;過去靜待「關愛的眼神」,如今必須成立基金會,凝聚力量,用犀利的言辭、揶揄的眼神向中央挑戰。

省籍統獨意識固然是許多矛盾的根由,卻也被當作最方便的武器。前年的主流、非主流風波;李郝的微妙關係;去年立法院的華隆案、長榮案角力;以及最近的委任直選之爭;情節雷同,但絕非巧合。

遠見訂閱贈西堤餐券2張,知識與美食一次滿足!優惠組合價$2,880,立即訂閱>>

偏離主題、扭曲動機,則是另一樣武器。民國七十八年的前法務部長蕭天讚涉嫌關說案,事件真相未澄清,「陰謀論」的疑雲就已經隱蔽了一切。前年前立法院長梁肅戎和立委謝長廷間的「敷衍兩句」風波,也從「有無說謊」、「有無變造錄影帶」的單純疑問,擴大為「陰謀倒梁」、「省籍鬥爭」。

玩弄語言魔術

語言魔術也常常混淆了政治實相。前年三月,國民黨臨中全會裡的「起立」、「票選」爭議,不久在媒體中變作帶有價值色彩的「主流」、「非主流」對立。國民黨的修憲研議中,明明是間接選舉,卻創造了「委任直選」之名,甚至有「委任代表,公民直選」和「改良直選」的提議。黨員兩萬、得票率三成的民進黨,動輒自稱代表「民意」,國民黨只代表「黨意」。

「中國人的文字遊戲,像印鈔票,表面漂亮,價值卻不高,」經常諷喻時事的漫畫家魚夫調侃。

政風「奸巧」,媒體是酵素之一。有人說,如果撤走攝影機,立法院亂象必能改善。曾有位民進黨立委在拳腳陣中昏厥,救護人員到時,他的同僚並不熱心,但攝影機一出現,搶抬擔架的手立刻多了好幾雙。

記者想搶獨家,政客想放試探汽球,媒體的資訊更顯詭異。魚夫舉例,三中全會前,某些報紙報導,委任派大將郝柏村已與直選派達成共識,事後證實不然,「可能就是直選派放出的心戰消息」。

三中全會裡,邱創煥發表完演說,獲得滿堂彩,李登輝主席坐在台下表情凝重;某家被認為支持公民直選的報社攝影記者上前拍照,在場的報社主管卻叫他「不要亂來」。

「過去受苦的,現在報復;過去享特權的,現在害怕失去。」潛心學佛的立委林正杰說,這是個介於人世與地獄間的「阿修羅世界」。

這種報復心理在民進黨的「破壞文化」中最明顯。常用公孫策筆名以古諷今的陳哲明指出,民進黨以反對國民黨起家,但一直能破不能立,台灣的政治也停留在「負面文化」上。選民投票給民進黨是為了反對國民黨,而去年國大選舉國民黨得票七成以上,又是因為民眾害怕民進黨的台獨主張。「百姓永遠無法做積極正面的思考,」陳哲明說。

蹉跎四十年,積欠的如今一一要償還。林正杰指出,政風至此,與過去未好好培養政治家、從政者也無典範可循有關,立院長期不改選就是一例。

見大人則藐之

新新聞雜誌總主筆王杏慶,深刻觀察政治文化多年,他沈痛地表示,台灣向來只有「統治階級」,而無「主導階級」(如美國的大企業),無法形成中流祇柱的作風和一種談問題、判定事情的價值標準,所以在統治階級崩解後,各種野蠻動作層出不窮。一切統治行為的價值都化約為金錢和選票,沒有政治良知和智慧。

政治風俗之厚薄,的確繫乎人民的價值取向。在電視和電台主持新聞節目的李濤,有回碰到雜貨店老闆問他為何不競選立委,他反問為什麼,老板答說:「做官哪!」短短幾句對話,透露了一般人對政治人物的功利印象。

朱高正提醒民眾,政治人物「都是騙子」,必須時時小心檢驗,使他們不敢「公然行騙」。

面對立場各異,訊息紛歧的媒體,如想做明智的讀者和選民,必須多看多聽多比較,對政治人物的前後言行長期觀察對照。

儘管大眾傳媒很難完全客觀中立,世新新聞系主任彭懷恩肯定媒體的曝光功能,因為政治人物的道德光環被卸下後,民眾「見大人則藐之」,絕對的權威無法存在,也就不會有絕對的腐化。

解嚴以來,政府和人民習慣以「陣痛」、「過渡」來解釋一切的混亂。然而,陣痛之後未必產下健康的嬰兒,過渡之後也可能是更糟的明天。

王杏慶指出,過去二十年來,全球陸續有三十幾個國家由軍事獨裁威權體制蛻變為民主政體,但除了少數南歐國家如葡萄牙、西班牙、希臘等,其他多未能成功轉型。關鍵就在於--人民的品質,「人民品質愈高,能負擔的自由民主愈多。」

清末民初,李宗吾著「厚黑學」,嘲諷當時的奸巧政治文化。他相信當大家都是皮厚心黑時,你不能制我,我不能制你,若有一人不厚不黑,「則必為眾人所信仰,而獨佔優勝。」

民眾或許渺小無力,但是,當信仰價值觀確立後,就是護衛社會正義最堅固的防線。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