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水源荒,水緣盡

何亞威
user

何亞威

1992-04-15

瀏覽數 15,250+

水源荒,水緣盡
 

本文出自 1992 / 5月號雜誌 第071期遠見雜誌

詩人羅肯筆下,現代人的人際關係像天上的星子一樣疏遠;水、河流原來是文化的表現場,但是在現代生活中,人和水越離越遠。

環河快速道路沿淡水河興建,是連接台北西隨和北區的重要外環道路,右彎左拐之餘,六公尺高的水泥堤防常常迎面撞來,台北人和淡水河的關係就此畫上句點。

自來水文化

中研院民族所研究員蕭新煌從調查發現,問民眾「想到水,就想到什麼?」,民眾最常想到的竟是「家中的自來水」(佔四六.六%),還有近五分之一的人什麼也想不起(見表一)。

蕭新煌指出,民眾很明顯地把大自然水窄化為人工水。如果扣除回答「不知道和其他」部分,想到自然水的(包括河流、小溪、海洋、台灣有名的溪流)只佔一四.八%,其餘八五.二%想到的都是人工水(包括自來水、游泳池、水庫、水溝),說明現代人與水的接觸已經人工化。

日本「環境造型研究所」在台代表郭中端,企圖把宜蘭冬山河整治成可親的水環境,對人與水關係的改變,感觸特別深,她說:「人生最濃的緣是血緣,最廣的緣應是水緣,」但是人和水疏離的都市文化可以稱為「自來水文化」,人、水關係僅止於家中的自來水龍頭,和過去的河川文化完全不同。

水緣愈來愈淡,水問題就一一登場。

民國四十一年台灣地區用水量是一百零四噸,到八十年用水量一百九十二噸,四十年間幾乎成長一倍。預計六年國建完成時,用水量達二百零二噸。經濟部水資會預測,用水的極限時代將在民國一百年到來,都會地區則會更早。

照六年國建計畫,只有大台北區在民國一百一十年以前不會缺水,中部地區供水只能維持到八十五年,南部則到九十年,為因應中長程需要,水資源規畫單位最近又提出建議,希望自八十五年起再興建六座水庫。

水資源隱憂重重

準乎此,去年夏天南部家家儲水對抗停水,今年春天嘉南平原一萬八千公頃良田休耕,峨眉高科技工業區因位在大埔水庫集水區內,引起工業、環保、農業部門之間空前的意見分歧,只是用水極限時代來臨前的冰山一角。

一般人印象中,台灣多雨,水資源應該相當充沛。台大地理系教授姜善鑫表示,台灣年雨量二千五百一十公厘,聽起來很多,但是平均每人每年分到四千五百立方公尺,只有世界平均值的五分之一。在人口和用水量不斷成長的情況下,除非作法大幅改弦更張,否則未來用水並不樂觀。

根據水資會的統計,去年是台灣中部有水文紀錄以來第三枯水年,雨量只有平均的六成,說明台灣雨量集中,一旦沒有梅雨和颱風雨,就告急。

雨量多寡看天吃飯,用水量則是直線上升。

用水量是生活水準的一種指標,但在資源日趨不足下,各類用水之間已產生排擠現象。四十年來,除了農業用水受到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用水量只成長四六%外,工業用水成長了十八倍,生活用水成長幅度更多達二十四倍(見表二)。

用水量大幅成長、自來水普及,使得我國雖不是聯合國會員,仍能受邀參加國際水文會議,但是另一方面,旅美水利專家邱照淋特別提醒,社會和經濟系統快速轉變,使社會對旱災、水災的抵抗力更脆弱。

水汙染和超抽地下水,是水資源的兩大隱憂。

翻開水污染地圖,台灣河川總長約二千公里,嚴重污染的河段標以棕色,中度污染的標紅色,輕度污染的標綠色,稍受污染的標藍色。令人驚心的是西岸河川幾乎沒有一條河是藍色;東岸則因人口少,開發少,才僥倖能以水的本色出現。

抽乾了後代子孫的水

地下水超抽現象因養殖業不景氣而暫時紓緩下來,但是每年仍超抽六十三億噸水,遠超過自然補注的四十億噸。姜善鑫解釋,在正常狀態下,地下土壤的縫隙充滿了水,是一點一滴從地上滲入的;水從表面到地底下數公尺,就要花數十年,更深的地下水可能是數百年前的水,一旦超抽,不但地層下陷難以回復,更等於是把後代子孫的水源用掉。

壞消息還不止於此。經濟部水利司司長須洪熙預言:「數年內台灣將進入高水價時代」。

在台灣,水一直是廉價的生活必需品,目前台北市自來水平均單價每度五元六角(一度水大約有一噸重,也就是一千公升),台灣省每度八.六六二五元,都是政府政策補貼的結果。事實上,取得水的成本愈來愈貴。六年國建已使政府財務負擔逐漸沈重,再加上受益者付費觀念逐漸為人接受,水不會永遠是廉價的生活必需品。

「老台北」可能還記得,台北市用的自來水源原來在公館,但是隨著都市發展,水源不敷使用,取水口一路沿著新店溪往上移到青潭,現在由翡翠水庫供應,一旦翡翠水庫不敷使用,得再向上游找水(規畫中的坪林水庫地點在翡翠上方數公里處)。

水資會總工程師吳建民表示,建水庫時容易建、理想的壩址總是優先考慮,因此愈晚建的水庫通常地點不太理想,造價也愈來愈高。

被列入六年國建計畫的新水庫如南化、鯉魚潭,原水成本已在每噸十元以內;規畫中的美濃水庫造價近五百億元,一噸原水要十四元;而早期水庫每噸原水多半只要二、三元,供應台北市用水的翡翠水庫一噸水不到一元,這類的水源恐怕再也不會有了(見表三)。

水太便宜沒道理

反觀台灣水價,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系副教授周乃昉就說:「台灣最沒有道理的事就是水太便宜。」

台北市自來水事業處分析,七十九年時,台北市民每一百元國民所得,只有兩毛八花在水費上,還不到所得的千分之三。

低水價政策往往會鼓勵浪費,台北市生活水準高,水價最低,市民用水量也是全省第一。經建會估計,台北都會每人每天用水四百九十二公升,如果用一千CC的寶特瓶為單位,一個人一天用的水和四十一打汽水一樣多,

用水浪費,用水量直線成長,結果勢必要擴大投資,管理、維修費用也隨之提高,嘉南水利會會長李源泉期期以為不可。

北市自來水事業處財務科科長鄭奕治無奈的說,自來水處確實有兩難,一是應客戶需要,必須不斷投資;另一.方面,又對用水浪費無能為力。

以價制量的策略到目前為止,還不大行得通。事實上台北市水費自六十八年起一直沒有調整,就是因為無法通過議會把關。

民意代表看守民眾荷包和愛惜用水之間應如何平衡?嘉南水利會會長李源泉強調,政治人物在諸多民眾關心的事務中,應該優先考慮水資源,否則社會災害更大,「路燈是一個點,道路是一條線,水利設施是一個面,」他說。

水到底該值多少錢?

高雄市過埤路是著名的買水街,自備二十公升的容器每桶五元,每到傍晚就門庭若市。開車來的、帶孩子一起的,擠在「山泉水」、「天然水」的招牌下用水槍加水;超級市場內景,以一瓶0.六公升的礦泉水定價十元換算,一噸礦泉水可以賣一萬五千元以上。自來水一噸不到六元,多少錢的水算貴,多少錢才算便宜?恐怕很難定論(見表三)。

水行政如多頭馬車

水行政系統分工的龐雜,可能更難理解。

以中央和地方來分,主管水的機關在經濟部有水利司(水利政策)、水資會(水資源規畫)、工業局(工業用水)、台電(水力發電)和台糖(蔗田灌溉)。管自來水的是內政部營建署,水土保持由農委會林業處主管,水汙染的主管機關是環保署水保處。在地方分別又有建設局、省水利局、縣市環保局等等。

如果從一條河來看,河的上游歸省林務局管,中游歸省水土保持局,下游歸省水利局、縣市政府。如果河上建有水庫,大型水庫有專門成立的水庫管理局管理,中小型水庫由在地農田水利會、自來水公司或是台糖管理。

而依據水利法,水權為國家所有,流經二省市以上的河流由中央單位主管,如淡水河;流經二縣市的由省主管,如濁水溪、曾文溪;地下水由縣政府主管。

主管機關立場不同,對如何分配水資源、如何決定優先順序,看法很難一致,不容易發揮統合的力量。

張敏敏老師《 策略執行力實戰班 》6 天班・用 OGSM 2.0 串聯策略與行動,台北、台中開課,最後報名!

最明顯的例子如水庫集水區管理,當地政府希望增加土地利用,用水單位(往往不是同一縣市)則希望確保水質和水庫壽命;又如依水利法,工業用水在各類用水中排名第四,次於生活、農業和發電用水。但在農業式微,工業用水大量成長的情況下,是否應該建立新的水優先順位,由於涉及水資源重新分配,非常敏感,因此儘管爭辯已久,卻始終懸而未決。

水資源問題已迫在眉睫,水利行政機關組織是否應該調整,箭已上弦。

立法委員林聰明已向行政院提出質詢,是否應成立水利總署或水資源部,專門管理水資源運用與分配。行政院研考會也委託台大土木系教授郭振泰作可行性研究;土木工程學會也決定自行研究,提出自己的意見。一向被視為棘手問題-- 水權,也有學者開始研究可行的補償辦法。

重視土地輕忽水

水的重要性不容爭辯,但也不免讓人要問,為什麼水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

水資會總工程師吳建民就說:「水太多、太少、太髒都是問題。」不過水問題又是「陣痛」,往往痛過就忘了。

一般民眾可能很難想像,掌管國家水利政策的經濟部水利司只有十四個員額(經濟部組織法修正後可望增加到三十二人),內政部營建署負責管自來水、下水道的只有五員大將。

但是和地方執行人力相比,台大土木系教授郭振泰表示,水利行政機關的組織,很明顯是中央大、地方小,頭重腳輕,是執行上最大的困擾。

在日常生活中,水始終擺脫不了土地比它重要的陰影。

都市裡,為了多一點停車空間或是道路面積,常把排水溝舖上水泥;住家庭院或是公園、綠地,舖設水泥是最省事的方法。嘉南水利會會長李源泉說,現在的都市「看不到一寸黃土,宛如水泥叢林」,結果是遇大雨容易積水不退,減少水氣蒸發量,降雨機會少。嘉南水利會最近正在為鄉公所要把水路加蓋而力爭。

在山區,砍掉原生雜木,改種經濟價值高的樹種,在河邊養豬、開工廠,就地排放,更屢見不鮮。

在工業區規畫上,往往只看重土地而未考慮到水從那裡來。

例如離島工業區,地理位置上屬於濁水溪,但是濁水溪含沙量太高,如果建水庫取水,壽命頂多二、三十年,因此從水資源來看,彰濱工業區還有大度溪豐沛水源可用,比較適合需水量大的重工業。但一來彰濱拒絕污染工業,二來離島工業區土地容易取得,交通方便,所以最後仍依此定案。水資源規畫單位在規畫工業區時不能表示意見,現在只能全力卯上,籌措水源。

台大地理系教授張石角指出:「水的問題不在水,而在於集水的土地,是土地的不當利用與管理,使得大自然所賜的清水變成有毒的汙水。」而土地問題因為涉及許多社會資源分配,私權和公權衝突,除非有執法決心,否則不可能有進展。

數年前國外水利專家來台,建議台灣不應該建太多水庫,要留些壩址給後代。正因為水資源開發總是有其極限,節水為解決水資源問題開了一扇窗。

據中央大學環工所教授歐陽嶠暉估計,節水空間很大,生活用水可節省三0%,工業用水如日本,回收比例已經高達七五%,用水量雖然減少,工業仍然持續成長。

「中水道」的概念在日本也漸漸廣為應用。歐陽嶠暉舉例,東京新國技館用屋頂收集雨水,作為沖廁所、冷卻塔補充用水,現在有七成雜用水都由中水道供應。

反觀台灣,儘管水資源缺乏,用水設施都毫無節制,「馬桶是美國規格,浴缸也愈作愈大」,台大教授張石角說,完全看不出資源匱乏和使用者有什麼關係。

人水共生

台大法律系副教授葉俊榮指出,要節水,最重要的是建立節水的誘因,准許現有水權較自由的轉讓,只要水的價格能反應其實的成本,用水者自然會節水。

利誘之外,一顆珍惜資源的心,「自利利人,有我有他」的道德感,更能使人與水的關係加深,變得緊密起來。

郭中端回憶兒時,從家裡帶水壺到學校,會覺得水特別寶貴。

經建會都住處副處長夏正鐘對翡翠水庫完工前的台北水荒記憶猶新。當時水是從一樓,一桶一桶於到四樓的,洗完米的水洗菜,洗完菜的水澆花、沖廁所,缺水的日子就是這麼過來的。到現在她到美容院洗頭,還不忘叮嚀店裡節省用水。

嘉南水利會去年舉辦「水之旅」,李源泉帶著不太認識水的都市人看將軍溪汙染,到水廠看水庫進來的水如何淨水,到曾文水庫看台南人共飲的曾文溪;上游水土保持做不好、河川汙染問題不解決,會是大家共同的問題。

如果有一天,台北市或所有靠近水的城市,不是用堤防與水相見,取代的是一道綠帶,鳥聲啁啾,稚子在河邊戲耍,或者可以想見,人已經和水培養出新的共生關係。

節水積德

地球上九七.三%的水是鹹水,所以可用的水還不到所有水的三%。

.如果能總家裡的水龍頭看好。一個家庭一年至少可以節水八萬公升(一般大型紙盒包裝牛奶容量將近一公升)。

.水龍頭一開,一分鐘就流掉十二到十五公升水;刷牙時不關水龍頭,又流掉二十公升水;洗碗時不關水龍頭,平均一次浪費一百二十公務水;刮鬍子不關水,至少流掉四十到八十公升水;用水管洗車訂一次要用六百公升水。

.漱口時才開水龍頭,刷牙一次只需要二公升水。一天刷牙兩次,就可以省下三十六公升水;刮鬍子時注滿面盆,只需要四公升水,一次司省數十公升水;注滿水槽洗碗。可以省一百公升水;洗車時用海綿和水桶取代水管,用水量是水管洗車的十分之一。

.在廚房和浴室加裝緩流水龍霸氣化器,一個家庭一天可以省水三十四公升。

.縮短使用蓮蓬頭淋浴的時間一到二分鐘。一個家庭一天可以省水八十八公升。

.滿載洗衣和洗碗,每天可以省水一百零八公升。

.等熱水器把水燒熱,先流出來未加熱的水可以盛裝起來,作某他用途,例如澆花。

.冰箱預備一瓶飲用冷水,比直接從自來水系統取水飲用,每天可以省三十五到四十公升水。

.馬桶沖一次水,要二十到二十八公升的水。可以自製簡單的省水裝置,用空罐或空瓶裝水,放在馬桶的水箱裡。如果要增加容器重量,可以在容器裡放些石子(容器容量就是可以省下的水量),自製的省水裝置至少可以省一四到四0%的馬桶用水。

.如果換裝新馬桶。可以買上面有洗手池,下面連接水箱的新式馬桶,既省水,又節省浴室空間。

.水龍頭、水管接頭漏水,要儘速修理,少一個漏水點,每天可以省水七十六公升。

.廁所漏水每天可達二百二十七公升。

.餐桌上的牛排佳餚,一份需要九千八百六十九公升水才生產得出來。

.除非真的需要,不要給草皮澆水;如果腳踩在草皮上,還能覺得草皮反彈起來,表示還不到澆水的時候。

.用腐植贊覆蓋花園或樹根附近裸露的部分,可以減少水分蒸發,每天可以省水九十五到一百九十公升。

.不要把草皮剪的太短,較長的草水分蒸發較少,每天可以省水六十到一百九十公升。

有水當思無水苦。

(何亞威輯)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