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一輩子,機會來了就做,」一九八八年,錢致榕接下草創期的香港科技大學副校長聘書,放棄到歐洲的打算,來到香港,挑起規畫科大藍圖的工作。
錢致榕,一九四六年在大陸出生,到台灣完成大學教育;在美國拿到博士學位後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待了二十年。另一方面,一九六0年代,他參與了許多台灣科學知識的傳播工作(科學月刊、中華科技叢書等);而為了瞭解共產黨,八0年代他又進大陸三十次。
跑遍世界,錢致榕「為中國人做事」的意念更清楚,「中國知識分子想得最多,說得不少,就是做得太少。」
因此,當香港有感於經濟轉型的需要,準備於香港大學(以醫學院為主)、中文大學(以理工為主)之外,再設立一所科技性大學,而向錢致榕招手時,他立刻抓住這個機會。
「這所學校,是中國知識分子自主的結合。」錢致榕剛接任時,一切並不是很清楚,但現在,他已經給科大一個清晰的定位。
要辦一流的大學
香港政府對科大除了經費之外,多不加干涉,錢致榕從設計實驗室開始,就照著理想走。
「不是一流的,沒意思,」錢致榕說。他希望科大能將創造和應用知識雙肩挑,教學和服務社會並進。
科大的經費預算已達三十五億港幣,一度引起立法局「關心」,錢致榕還是堅持作最好的準備。到現在,科大已從世界各地請來一百多位教授,他們的成長背景包括香港、海外、台灣、大陸,形成科大的特色。「這些人已經不把自己定義為香港人或台灣人,而是中國人,」錢致榕說。
招生方面也顯現科大的獨特性;入學考試共有一萬人應考,科大以筆試成績再加口試,才錄取了五六0名學生。
細緻規畫的結果,「一九九一年十月二日七點半,我到每間教室去看,開課的狀況竟然非常smooth,」錢致榕語氣中透露著得意。
接下副校長職務,幾年下來,錢致榕幾乎每天工作十八小時以上。
半年前,他覺得行政工作該告一段落,打算回美國作研究。但未竟的事務硬把他留到今年三月。這段期間,他為科大各系做完十年整體計畫、儀器設備六年計畫及三年預算。科大並準備向世界各地招生。對台灣方面,錢致格也和曾經是同學的教育部長毛高文、清大校長劉兆玄等談過很多加強交流的事。
到這個世紀末,科大希望容納來自全世界不同學校的一千個教員、一萬個學生,成為社會需要的有機體,並使學生成為社會的中堅。
錢致榕則期望科大將來不只是行政上優秀,「更要有思想上的領導地位,」但「這需要起碼二十年的考驗。」即將回美國的錢致榕,將科大的未來留給了香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