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強權瓜分一九九二

任孝琦
user

任孝琦

1992-02-15

瀏覽數 12,800+

強權瓜分一九九二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1992 / 3月號雜誌 第069期遠見雜誌

一九九二,像是具有魔力的數字,一提起來就讓人興奮--全球股市甚至在前年就已提前反應,還因為興奮過度,而摔了個大筋斗。

如今一九九二年果真來臨,面對大西洋彼岸正哀聲歎氣的美國,歐洲可以偷笑,不過,也小心別樂極生悲。

歐洲內部總有兩股力量在拉扯--一股力量希望消弭各國、各族間的歧異,組成政治性、制度化的大歐洲邦聯;另一股力量則認為達成大歐洲邦聯的捷徑,是先組成共同市場。每當主張政治組合的力量占了上風,歐洲就陷入泥沼。

眼前歐洲就將踏入這個泥沼。

一九九0年五月,法國總統密特朗和西德總理柯爾,眼見東歐體制崩潰,志得意滿之餘,認為西歐經濟共同體大雖大矣,猶嫌不足,提議組成政治共同體。

這樣的提議違反了當初歐洲共同體成立時的神聖原則:對共同體的各種協議、規定,每個成員國有權以不同的速度調整本身的體制,也有權只選擇適合本身國情的來實施;這使得奧地利、挪威、瑞典、芬蘭、瑞士等國,被迫放棄一向堅持的中立立場,並且正加緊修法,以便申請加入共同體。

不可分割的事實

其實,一個多元化的歐洲才真正符合東西歐七億五千萬的居民,也因此,「凡事一致」的要求正日益受到質疑;甚至有人預期,一九九二年內,只有法、德、義、荷、比、盧森堡等六國,會在政治協議上愈趨緊密。

西歐在一九九二年大結合的政治前景雖不樂觀,籌畫六年的經濟整合卻即將面臨驗收(一九九二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一九八六年所訂下的二百八十二項整合法案,已為各成員國原則性地接受,只是離實施還有一段時日。比較令人頭疼的,是在有關規範金融和企業的法規上,實行英美資本主義的國家和以德國為首、實行合作制的國家,仍相持不下。

此外,文化障礙、日本車進口配額問題、農產品保護補貼措施等,各國各說各話的情形也顯示國家經濟自主風潮又在復燃。

所幸歐洲人知道該如何保持經濟成長,而自由經濟正是唯一藥方;因此農業補貼遲早壽終,而日本車長驅直入歐洲也是擋不住的趨勢。

一九九二年另一令歐洲人憂心的,就屬東歐的經濟困境了。雖然近日的發展顯示,國家獨立風潮方興未艾,但經濟現實終會迫使它們面對彼此不可分割的事實。

美日互別苗頭

樂觀一點看,今天爭取獨立的東歐各國,一旦嘗試彼此互助共榮的經驗,就會知道歐洲共同體的合作體制正是最好的答案,而那一天,就是歐洲共同體擴大的時機。

在地球這一端的亞洲,政治情勢也不穩定。蘇聯大帝國瓦解,除了使這個區域的權力一時失衡外,別無好處;蘇聯和中共彼此間的戒心絲毫不會減低,俄羅斯的遠東艦隊也不會回家。

適逢故宮百年,快帶小朋友來基隆塔參加《穿越故宮大冒險 大小書粉高空派對》吧!

更有甚者,蘇共失勢使得亞洲地區的共產黨提心吊膽,對本身內部更加嚴控,以免蘇聯「慘劇」,在自家門內上演。

日本則趁勢填補蘇聯遺下的權力空檔;一旦與蘇聯解決北方四島的領土糾紛,日本的資金和技術就會投入開發俄羅斯的遠東地區。

另一方面,日本也加緊以經濟援助、投資、貿易,來加重它在亞洲各國間的影響力。

當此亞洲權力真空,日本亟欲稱霸之際,美國的角色格外重要;它不僅要保護亞洲盟國,免於俄羅斯的武力威脅、維護各國間的權力均衡,更要確保日本的武力在其監督下合理發展。

美國與亞洲的關係日益密切,亞洲一旦因權力失衡而爆發戰爭,美國必難全身而退。未來一年,亞洲的和平安全,端視美國總統和國會是否有此遠見。

在經濟方面,即使美國和英國欲振乏力,整體來說,全球經濟在一九九二年將是連續第十年的成長,平均成長也可望由一九九一年的一.一%,上升為三%。

復原、重生的一年

然而,在繁榮可期中,也有些健康的警訊值得留意:有些國家將很快達到生產潛力的極限,如美國會面臨產能瓶頸和通貨膨脹,而日本的麻煩是勞工短缺。

美國和英國的低利率政策,將可控制通貨膨脹和失業問題不致惡化,但潛藏的問題--通貨膨脹預期心理和國際競爭力薄弱--仍然存在。針對後者,美國可能以貨幣貶值,作為改善的手段。

如果美金貶值,美國製造業可持續復甦;假以時日,美國的生活水準和生產力仍可能提升。

日本的貨幣政策會略為放鬆;企業界和消費者在一九九一年一連串金融醜聞中喪失的信心,也可望恢復一些,整個企業體系繼續繁榮、成長。

日本真正的問題還是在國外。西方世界對日本的成功所產生的恐懼和反彈,是日本國際化的一個障礙,但日本人已經以深入世界各地的投資,減低了負面的影響。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國家是德國。它一九九一年的政府赤字高達國內生產總額的五%,但它的經濟卻以擋不住的氣勢,直往前衝。

對蘇聯和東歐來說,一九九二年不僅是「復原(recovery)」,而是「重生(rebirth)」。工業生產瓦解、高失業率和企業倒閉都應視為經濟轉型的象徵,而非經濟下滑的病態。

由於西方企業亟於搶食未來東歐的大餅,因此一旦「獨立國家國協」的情勢穩定下來,它們的投資和貿易會出人意外的熱絡。但是未加入「國協」的小獨立國前景堪慮;因為西方國家的注意力全在「國協」,希望保持主權獨立自主的小國,恐怕只得排在匈牙利、波蘭、捷克、羅馬尼亞,甚至阿爾及利亞和土耳其的後面,分享一點餘澤了。

(取材自The World in l992, Economist)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