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由機器人代勞做壽司、演奏蕭邦名曲,已是司空見慣的事,但是看作老美眼裡,簡直就像天方夜譚,著名的機器人設計師加藤一郎預言:「二十一世紀,每一個日本家庭至少會擁有一部機器人!」
目前許多日本公司都採行「彈性製造系統」,運用機器人快速改變生產線路,同時塑造數種不同的模型,在日產汽車的新廠,工程師只要將不同程式輸入負責噴漆、安裝引擎、輪胎……的機器人,便能依指定車型衍生出上百種不同的設計。甚至小型工廠也利用機器人作些銲接等簡易的上作。現在,日本的機器人科技更跨越工廠,向醫院、音樂廳以及餐館延伸。
一九八九午,日本大約使用二十多萬具機器人,占全世界機器人數量的三分之二以上(美國只用了大約三萬台,而台灣的使用紀錄是一百八十三台);儘管如此,他們還不滿足,又斥資二十五億美元製造新款,但是和日本相比,美國投注的四億美元簡直是小巫見大巫。
解決勞工短缺
日本為何獨鍾機器人?這可從多方面來探討。首先,日本的企業主管與政府官員一致認為,機器人是解決勞工嚴重短缺的利器,將工廠移師海外或引進外籍勞工雖也是變通之策,但前者會使日本喪失製造技能、「如果生產完全自動化,就不須到東南亞設廠了,」一家公司的董事指出;而後者根本不見容於同質性強、甚至有些種族偏見的日本社會。
此外,早在五0年代,日本的通俗文化便已將機器人的正面形象,灌輸到日本人腦海中。玩具、卡通和漫畫盡是機器人的天下;一九五三年誕生的原子小金剛堪稱日本機器人英雄的鼻祖。這位友善、為和平奮戰的機器人,「在日本的知名度不亞於英國的米老鼠和唐老鴨,」「機器人王國內幕」一書的作者夏德特指出,相對於西方傳統上對「機器惡魔」的恐懼,日本人從小就被訓練與機器人和諧共處。
今天在日本業者的眼裡,機器人已不純然是人力的替代品,松下電子的一位資深工程師就表示:「機器人愈來愈不可或缺,因為它提供了人類所不能及的準確、品質與俐落。」由於電子零件逐漸微型化,對大型積體電路、鐘錶或錄影機等產品的品質控制更形重要;而廠商唯有利用機器人,才能造出更加「輕、薄、短、小」的產品。
政府推波助瀾
機器人成為日本寵兒,政府的策略也有推波助瀾之效,自七0年代開始,日本工業部門就為機器人的研究、發展與運用提供不少誘因,譬如允許精密機器人加速折舊、設立廉價機器人租賃公司,外務省甚至提供無息貸款給中小企業申購機器人,並傾注一億五千萬美元開發可執行煉油廠消防等危險任務的機器人。
最近日本的機器人熱正吹往建築業,加松建築公同用機器人安裝建築物外牆重達五百公斤的嵌板,使勞動力足足提高六倍;清水建築也自行開發出具備噴塗防火建材、固定天花板等功能的機器人。機械專家加藤預期,未來家庭中負責洗碗、掃地的可能是機器人;在他的設計構想中,更有手臂可以移動、有人工合成聲音的「人性化」機器人能照料、陪伴孤寂的老年人……。
(取材自Forb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