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彰化同緯度的廈門,每年夏、秋的颱風總是從它南方的汕頭進入大陸,再從上頭的平潭出去,極少影響廈門。
颱風吹不進廈門,「台風」卻為廈門吹來了機會與挑戰。
一九八五年左右,台商開始登陸廈門,有做雨傘、暖風機、自行車、摩托車的小型企業,也有躲債的冒險者。八七年,關放大陸觀光後,台商潮湧廈門。九0年到達高峰。
九一年底,共有台商四九0餘家齊聚廈門,成為大陸台商最密集的地方,技術層次也逐漸提高。在所有廈門外商裡,台商平均占近五0%,總投資額近十億美元,成為廈門外資企業的主幹。九一年底開工,台資中最大手筆的正新橡膠,連帶資本設備,至少投下三千萬美元。
被中共視為「一國兩制邊緣地帶」的廈門,由於台商的活絡,使兩岸的經、社腳步領先了人為的政治意圖。新、舊理念在這裡衝撞、反芻。
催化國營解體
台商在廈門投資首先帶來現代代經營管理和科學技術。
一九八五年以五十萬美元來到廈門湖里工業區的第一家台商三德興工業,一方面採取嚴格的績效考核制度管理員工,並在中共許可下,對表現不良的員工在合約期滿後逕行解聘;另一方面,他們實施本土化政策,經理級以下都用當地人,每年並派這些幹部到新加坡總部受訓、旅行。如今三德興已成為全世界第二大導電橡膠集產廠。
通過台商,廈門逐漸與世界經濟體系發生繁密連結。
去年一年,目本湧入廈間的企業增如了三十多家,這些日貿商社有許多原來在台灣即和許多中小企業有合作關係,台商到廈門落腳,他們跟著渡海而來。昔日曾被日軍征服的廈門人,忙不迭地迎進這批新嬌客。
現代管理流風所及,廈門國營企業開始仿效外商,紛紛在用人、管理、稅務各方面,學習外商企業的政策。
更深遠的影響是國營機制的解體。位於市區湖濱的廈門工程機械廠,周圍已環繞了千餘家小型零件加工廠,開始分解這個國營機構的運作體系,淺嘗類似台灣中小企業的靈活滋味。 深諳土地經濟要義的台灣商人,也在廈門房地產市場大顯身手。據估計,外資房地產業者中約有三分之二來自台灣。從大財團到小商人,「你知道那裡還有土地、廠房可以買?」幾乎每一個台商碰了面,總是這樣互相詢問。
房地產高燒,大批做勘察設計、施工和裝修的承包隊伍和個體戶湧進廈門特區,舞得滿天塵土飛揚。影響所及,一些農村不急著加入工業生產行列,倒開始靠賣土地一夕致富。
沒有台商,沒有今日廈門
台資帶來的周邊效應,更出乎廈門意料之外。
一位中國科學院學者曾估計,廈門市個體勞動中,從事第三產業的人數高占九二%,只有八%從事工業。
一些具有自由經濟思想的人很快找到機會。拋棄公職,自立門戶成立律師事務所的許瓊琳就是一例。
廈門市外商投資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吳傑則指出,平均每二八00人,就有一人在銀行工作,「比例是全國最高的。」
包括法國里昂信貸銀行、香港上海匯豐銀行等,許多外商銀行跟隨台商的腳步,在廈門落腳,開辦境內、外放款業務。香港一家金融集團更是衝著台商而來,最近突破禁忌,正式在廈門特區內經營期貨、外匯買賣業務。工業資本的轉移促進了金融資本轉移。廈門市政府順著這波趨勢,正積極規畫開放金融市場,使資金流動整個活絡起來。
吳傑指出,包括房地產、金融業、飯店等第三產業稅收,前年占所有涉外稅收的三0%,去年更增加到三七%。
「台資起了很大作用,」吳傑不得不承認。
思維、文化湧進廈門,媒體的力量超越個人傳播。律師許瓊琳常常托台商朋友替他帶一些台灣的書報雜誌。透過文字媒體的傳播,他幾乎可以隨時觀察台灣的時事脈動。許多行政機關、學術單位也是透過這種途徑研究台灣。
台灣的流行歌曲錄音帶在廈門計程車、飯店間迴旋;台灣的電視節目以更大的威力,在廈門每戶人家裡形塑相同語言的不同生活;藉著設在金門的發射站,在廈門這個全大陸唯一可以看到台灣電視節目的地方,人們得以親眼目睹世界的變化。
然而,不像廣東用十年的時間擁抱香港,廈門與台灣點頭招呼中,還互相留有疑懼。
廈門市外資委審批處副虛長李長江就指出,由於互不瞭解,不諳合法途徑的台商仍舊帶來行賄的風氣。
由於台商介入,廈門房地產隨台灣骰市波動。台灣股市低迷,廈門人見識了房價漲跌的厲害。物價逐日高升,也成為廈門人潛在的憂慮。
廈門行政管理體系缺乏效率、法律制度不完善、稅捐項目繁多,都是困擾台商的三大難題。
連同整個福建省一共不到一千家的台商,顯然尚未能發揮像香港在廣東散置萬餘家企業的融合作用,使得廈門特區在走過改革開放的第一個十年時,與台灣的關係用刪節號作結--未完待續。
但是,過去十年以台資為主的外商,把廈門賺取外匯的外向型經濟初步帶起來,使廈門不願放棄藉力使力的機會,而把第三個十年的夢築在台灣身上--包括通航等更深入的接觸。
「台灣和港澳,港澳和福建、廣東、海南,都已雙向往來,獨缺台灣和福建這一環,就可形成連環式的交流。」廈門大學台灣研究所經濟研究室主任翁成受,從大範圍的南中國經濟圈觀點,闡述對廈門和台灣攜手的期待。
「如果台商繼續進來,廈門經濟推進速度會加快。」廈門市涉外律師許瓊琳預言:「如果沒有台商,廈門發展勢必遲緩。」
向兩岸直航押注
對築構兩岸關係,廈門的想像力豐富得多,目標也更清晰。
初時的疑懼阻擋不了台灣資金、技術、市場對廈門的魅力,而廈門也攤開雙臂準備迎接。使用的策略少了幾分感情召喚、政治口號,多了幾分現實分析。
廈大教授翁成受指出,應該由一個純經濟的協調機構對閩、港、台經濟作全盤規畫。「全方位,結構性的整合後,競爭會減少,互補會增加,」他說。
「台灣要取代香港,勢必要有大陸型經濟作後盾。」律師許瓊琳也指出。
一份由中國科學院學者歷時四年完成的「閩南區域經濟發展與空間布局」研究報告,發揮了更大的想像力。其中指出:「著眼於閩台經濟的互助性戰略發展,不能僅僅滿足於接受台資,必須從現在開始探索更深層次的閩台合作,與閩南地區經濟力量進入台灣的途徑,建立閩台經濟相互滲透的經濟體系。」
九一年歲末,廈門特區十周年在中共總書記江澤民到場幫襯,及官方策畫之下,辦得風風光光。九二年元月,廈門更首度舉辦全國外商產品展,希望招徠更多注視的線光。
儘管財政權仍被福建省掌握,廈門市仍卯足了勁向兩岸直航押注,把資源丟進吸引台商的各種建設當中。廈門市副市長江平就指出:「今後十年要集中力量,加強台商投資區的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是交通、通訊、能源、工業區開發和城市基礎建設。
台灣方面,商人進一步融合的腳步,也比政府來得大膽。一家冷凍食品廠除了準備將產品內銷大陸,更考慮回銷台灣。「以後部分台灣食物就由廈門來供給。」他說出未來的打算。
原來預期兩岸將通航而前往廈門的台商,仍不願放棄這塊據點。「我承認我賭輸了,」湖里工業區一家成衣廠陳姓經理說:「但這裡仍可以做往內攻的根據地。」他計畫沿交通線深入大陸。
一些穿梭兩岸的商人。開始把子女送往廈門就讀大學。他們不少是要讓子女提早接觸、瞭解大陸,為接續事業作準備。「這些孩子將來都是兩岸交流的先鋒。」經常來往台北、廈門的淡江大學講師陳宗輝說:「學位倒在其次。」他的兒子目前正在廈門大學就讀日文系。目前在廈大求學的台灣學生就有二十餘個。
「特」字尚未寫好
除了零星的動作以外,台商指出由於政策牽制,使台商後繼無力,無法在廈門大肆揮灑,影響力可能會被其他外商侵蝕。「比較好的高層建築,多半被早來的香港人得標了。」一位廈門官員播出。
翁成受不諱言,廈門特區的「特」字還未寫好,「應該繼續培養市場化,」他指出,廈門必須朝原材料、資本市場開放、國營企業搞活等方向著手,「軟環境下硬工夫。」
作為兩岸交流的試驗區,當廈門自覺市場化的不足,而頻向台灣招手時,台灣應在宏觀和微觀的思慮後,尋找更恰合的切入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