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四歲的陳太太,最近忽然感覺兩眼昏花,頭痛想吐,原來她得了「急性隅角閉鎖性青光眼」。醫生利用雅克雷射(YAG Laser),在她的眼球內打一個洞。兩分鐘後,她的房水(眼睛內一種液體)如泉湧般流出。她覺得如釋重負,一切又能清楚的看見。
五歲的吳小妹妹,脖子上有塊面積占三分之二的紅色胎記。一年前,她接受了染料雷射(Dye Laser)治療。現在胎記正逐漸褪色,恢復正常膚色。
七十歲的張先生,不久前感覺呼吸困難。家人緊急送醫後,發現他的氣管阻塞了。醫生為他做局部麻醉,然後以診斷用的氣管鏡銜接二氧化碳雷射(CO2 Laser),由喉嚨伸入氣管,燒掉阻塞。二十分鐘後,張先生覺得呼吸順暢。
開啟一線生機
類似這樣的雷射治療,不勝枚舉。
雷射自從一九八0年初正式引進國內醫學界之後,就被廣泛的應用到各科,諸如:眼科、整形外科、婦科、胃腸科……等領域,為那些使用傳統治療無效,或不願開刀與不便開刀的病人,開啟一線生機。
台大醫院眼科醫生楊長豪指出,過去眼科醫生對糖尿病引起的視網膜眼疾一直苦無對策,只能任其惡化,甚至導致失明。有雷射之後,雖然不能根治,卻可以抑制病情。
此外,像青光眼、後發性白內障也能採用雷射治療,大大減輕手術的危險性,並且省下住院的花費。
「不過,雷射治療不是每次都能見效。」榮民總醫院青光眼科主任周清光認為,雷射在眼科所扮演的角色不是「取代」傳統開刀,而是藥物治療與傳統開刀之間的中間站。當雷射治療無效時,才考慮傳統開刀。」
其實,雷射在其他醫學領域也是扮演這樣的角色。
在婦產科,二氧化碳雷射最常用來治療各種子宮頸病變,特別是子宮頸原位癌(零期)、扁平濕疣等。榮總婦產科主治醫生劉偉民強調,子宮頸癌假如超過一期,或是範圍較大時,「雷射也是幫不上忙,還是得用傳統開刀。」
劉醫生表示,「雷射與其他手術工具相比,預後效果其實差不多,但是雷射可以簡化手術程序。」
事實上,雷射在外科的應用,除了精確、快速的特點外,「少侵害性」一直是它被推崇的主因。
解決顏面煩惱
整形外科使用染料雷射治療紅色胎記,就是一例。率先引進亞洲第一台染料雷射機器的整形外科醫生林秋華坦承:「染料雷射的治療因人而異,年紀愈大,膚色愈黑的治療效果愈差;不過,使用染料雷射的最壞打算就是白做了,沒有任何傷害。」
目前,國內所用的染料雷射,只能處理血管過多所引起的「紅」皮膚問題。榮總整形外科主任方榮煌表示,國外已經發現紅寶石雷射可以治療色素斑,包括刺青、黑斑、雀斑、青色胎記等。榮總已經計畫引進該機器,屆時將有更多人可以解決顏面的煩惱。
雷射除了應用在這些肉眼能夠直視的外部手術之外,也可以經由各種內視鏡進入人體,接近胃腸、肺等內臟器官,進行內科方面的治療。這種手術最常應用在胸腔科、胃腸科、耳鼻喉科與泌尿科等領域。
其中,以耳鼻喉科最常使用。因為在耳鼻喉部分,有許多狹窄深邃,滿布微血管的孔道,在這裡操作傳統手術工具非常不便,不僅阻礙視野,也容易引起出血。榮總耳鼻喉科主任張斌表示,利用喉鏡連接雷射來切除咽喉腫瘤或聲帶息肉,是比較理想的作法,可以免除頸外或面頰開刀,減少對發聲與其他喉部機能的損害。這樣的手術現在已經很普遍,他一星期至少做三、四個病例。
另外,在泌尿科方面,最膾炙人口的是「雷射碎石」。至少有三成尿管石的病人無法以體外震波碎石機的方式解決,只能利用輸尿管鏡連接雷射進入體內,將石頭震碎。
雷射不是萬能
綜合雷射在各科的應用情形,可以歸結出兩個主要特點:精確切割與降低併發症,包括減少出血、感染、疼痛、傷疤和腫脹,以及避免組織機能的損害等。這樣一方面可以簡化程序,縮短手術時間;另一方面也能促進傷口的癒合,提高手術品質與紓解醫院的收容情形。
這些具體的成就,已被報章雜誌廣為披露,而且也被一些醫生用來作為商業的賣點,於是「雷射近視開刀」、「雷射割雙眼皮」、「雷射隆乳」……等花招,紛紛出籠。
所謂雷射近視開刀,「只是一種廣告噱頭。」周清光醫生建議,民眾求醫時,應先打聽清楚,因為目前國內還沒有引進這種激光分子雷射(Excimer Laser)。
在廣告公司工作的李小姐,一年前仰慕雷射之名,動了近視開刀的手術,她懊惱的說:「醫生假藉雷射之名開刀,對病人來說,實在是一種欺騙行為。」她表示如果當初瞭解真相,可能就會多做考慮,而不會冒然行事。
「醫生固然不應該濫用雷射做宣傳,民眾也不能盲目的崇拜雷射。」和平醫院整形外科醫生林靜芸說,有些病人一進診所,就指定以雷射割雙眼皮;其實,雷射用來切割的效果未必比刀子好。方榮煌主任也呼籲,一般民眾應信任醫生的判斷,做最適當的治療。
事實上,醫生的態度確實關乎雷射在國內醫療的發展。
十年來,雷射在國內醫療上的應用,似乎還是「說的人比用的人多」。這一方面固然是機器昂貴,不是每一家醫院或診所都能負擔;另一方面恐怕就是醫生的顧忌與習慣問題。
台大醫院雷射中心主任高明見指出:「醫生如果習慣使用傳統工具,又缺乏操作雷射的訓練,就可能不會使用雷射,」另外,林靜芸醫生補充,醫護人員懷疑雷射所產生的激光與煙霧,可能會傷害眼睛或呼吸道,也是他們裹足不前的原因。
但就雷射所提供的手術品質來看,它確實有助於降低整體的社會成本,包括減少醫療費用與增加手術後的工作效率。因此榮總泌尿科主任陳明村預測,「未來使用或學刊雷射手術的醫生會愈來愈多。」
為醫界開創新局
致力拓展雷射手術的高明見主任注意到,近來雷射醫療的發展,「正由治療過渡到診斷」。例如目前用來診斷愛滋病的雷射細胞計數器,可以提供醫生更精確、詳實的病情說明。
此外,榮總胸腔科主任彭瑞鵬舉出,國內新的癌症診療法--光動力療法,同時結合雷射診斷與治療;如果證實有效,將會使更多癌症病人,特別是早期的患者受益,而且將來勢必成為國內醫學的新趨勢。
十年來雷射在國內醫療的發展,由治療至診斷,有突破,也有艱辛。展望未來,治療結合診斷,將為國內醫學開創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