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蜚長流短、洩漏機密不是我的作風,卻成為我的標誌。」
這段道自出自英國最近一本暢銷書--「謀殺新聞官」(Kill the Messenger)。作者伯納.英漢(Bernard Ingham)是前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的首席新聞官,他執掌柴契爾政府新聞發布長達十一年,去年十一月才隨鐵娘子下台。
本書是英漢的自傳,書中除了詳述他的新聞官生涯,更惹人注目的是,他重翻英倫政壇幾年前的舊賬,並從新聞官的角度,大力辯解他和柴契爾遭人詬病之處。
統治媒體的怪獸
英漢本人語鋒銳利、戰鬥性強;對於批評柴契爾政權的政客,他一向反擊不遺餘力。最受批評的,是他藉著每天兩次例行與媒體記者碰面的機會,發表意見或透露消息,然後經由記者的筆攻擊反對柴契爾的人士。由於受到英國遊說制度的保護,英漢可以匿名運作,發布所謂「來自唐寧街十號可靠消息來源」的新聞。
包括泰晤士報在內的英國三家大報,曾為此抵制英漢,不派記者參加記者會,並稱他為「政治惡棍」、「以邪惡的眼睛統治媒體的獨裁怪獸」。還有更多形容他的惡名,都收錄在他的自傳中。
英漢新聞官生涯最出名的三件事,包括一九八二年,他將當時上議院主席法蘭西平,形容為「一個哼哼唉唉的廣播女星」;一九八六年,當下議院領袖約翰畢芬批評柴契爾夫人時,他嘲笑畢芬是「牆頭草風吹兩面倒」,並說柴契爾「根本不把畢芬的意見放在眼裡」。此話一出,立刻成為舉國嘩然的「唐寧街新聞」,大家認為這是柴契爾夫人藉旗下新聞人員,在檯面下整肅不聽話的政治人物。 最嚴重的一次,則是由英漢主掌的新聞室洩露出一封信,內容有關內閣閣員對英國直升機公司招標的意見衝突。消息曝光後,當時的英國國防部長赫塞亭因而下台。
對於外界的指控,英漢在自傳中提出辯解,並將矛頭指向「渴望炒作新聞」的媒體:
「所有的記者,下午都群聚在那裡,全在看看有沒有發生麻煩事兒。當柴契爾夫人對於閣員批評她的話沒有反應時,記者們就不滿:「首相怎麼可以如此容忍法蘭西平(或畢芬)?……當局應該馬上提出解釋與行動,比如趕走畢芬……。」」英漢於書中如此描述他眼中的新聞界,並且表示是為了安撫媒體的期待,才私下說一些輕鬆俏皮的話,例如:「算了,你們也知道畢芬這人一向就是個牆頭草,一下說這好、一下說那好。」
鐵娘子的捍衛戰士
作者辯才無礙的性格,在這本自傳中展露無遺,對於他過去朝夕與共的新聞界,他的批評也是毫不留情。從書中更可以看出政壇與媒體饒富趣味的生態關係。
新聞界雖然不屑於英漢藉放消息整官員的作法,英漢都也是英國最懂得掌握媒體的新聞官。
新聞界嘲笑:「柴契爾的敵人愈多,英漢的新聞就愈精采」,卻不能不買他的賬,因為他有唐寧街十號的第一手消息。而英漢書中則屢見:「記者為了要寫出情節豐富的故事,可以把本意良善的話斷章取義、隨意扭曲」之類對新聞界的描述。
在這本書中,英漢一再強調柴契爾夫人絕未授意他攻擊政敵,不過他並沒有解釋為何釀出了幾件軒然大波後,鐵娘子依然重用他十一年。他的自傳中提到,有一次柴契爾夫人對他說:「我們兩個人的問題--是我們都太不圓滑了。」英漢一向是鐵娘子的捍衛戰士,這或許是他屹立不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