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每公里維護費3.06億 公路築起三道銅牆鐵壁

海岸線消退5〉南迴公路南興段 全台最貴海岸線

彭杏珠
user

彭杏珠

2017-03-27

瀏覽數 34,150+

每公里維護費3.06億 公路築起三道銅牆鐵壁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2017 / 4月號雜誌 VR/AR激戰 最強台灣隊來了!

你可知道全台造價最貴的海岸線在哪裡?答案是台東南迴公路南興路段三公里的海岸線,僅一次性防護就要台幣9.24億元,平均每公里的代價是3.06億元。

為何這個海岸線非要花鉅資維護?交通部公路總局副局長夏明勝解釋,南迴公路(台9線)是連接台東與屏東唯一要道,有任何斷裂,整條公路就毀了,只好用最高規格全力搶救。

南迴公路從屏東縣楓港直達台東市知本,全長83公里,其中41公里瀕海。過去30年來,在極端氣候的威脅與人為濫墾下,臨海路基逐漸被掏空。

近幾年情況更趨惡化。每遇颱風就引來大浪,在多良、大武、南興等臨海路段,清楚可見坍塌痕跡。2009年莫拉克颱風來襲時,台東許多路段幾乎柔腸寸斷,歷時兩個多月才搶通。

大自然的侵蝕讓南迴公路步步進逼海岸。交通部為防止41公里的瀕海路段被淘空,在岸邊堆置消波塊,總長度達到16公里,這段海岸線不知已投入多少塊黃金?

台灣海洋大學副校長許泰文調查發現,台東海岸至今還持續侵蝕中,「南迴公路臨海路段被海水淹沒是早晚的事,未來10至20年會更嚴重。」

這條全台最靠近海岸的公路,又以南興路段最緊鄰海岸,從遠處眺望形同斷崖公路般,看起來觸目驚心。只要颱風一來,部分路段就無法行駛,南興的漁民林舟山說,海浪會將漂流木、石塊帶往路面,甚至捲起40公分的石頭打到汽車擋風玻璃。

水利署副署長王藝峰分析,南興路段侵蝕嚴重,是「先天不良,後天失調」。緊鄰海邊興建,只要海岸侵蝕立即受衝擊;後天興建的大武漁港,更加速海岸退縮。從南興路段往北看,大武漁港突出海面的北防波堤十分醒目,這座250公尺的人工設施,正是淘刷南興路基的禍首之一。

《遠見》記者3月3日一大清早來到位於尚武村的大武漁港,不見漁船繁忙進出,卻有四部怪手不斷往海裡挖沙。台東區漁會常務監事鄭義成搖頭說,農曆春節前十天,港嘴就淤積了,漁民無法出海補魚,「這個年過得很鬱卒。」

突堤效應導致淤沙 漁民生計受困 

大武漁港是國民政府來台後,為照顧大陳義胞所建。當時漁港依村而建,並無港址或環境調查。從1953年建港迄今,受突堤效應影響,一年365天,漁民日日為淤沙所苦。直至2003年台東縣政府大幅延伸防波堤並新建北攔砂堤後,才帶給居民六年快樂時光。船長呂坤山因此買下期帆一號、三號漁船,想大展身手。

誰知道2009年防波堤北岸竟填滿砂石,開始往港口淤積,大武又重演「隨時都在疏浚、隨時都在淤塞」的夢魘。

近20年來,台東縣政府絞盡腦汁解決淤積,本來想參考日本北海道國縫漁港,在外海興建離島式漁港,但費用達數十億而作罷;也曾試圖用天車將船吊到外海,漁民卻無法接受。最後還花1000多萬元發包找固定式抽沙機抽沙,不久就被小石子弄壞。「有招想到沒招,只好土法煉鋼,買挖土機來挖啦,」台東縣農業處副處長許家豪說。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就這樣挖了又淤、淤了又挖,一年約有四個月無法出海,漁民只能將船停靠在富岡或旭海漁港。停靠其他碼頭後,漁民前晚11點就要先開車到漁港,再加上出海、捕魚、回到大武卸貨的時間,總計13.5小時。「多出來的時間、油錢,都是很大的成本,」呂坤山說,早知如此,就不敢花錢買船了。

一轉眼20年又過去了,台灣已換了四位總統,大武的問題依然存在。

「這是一條政治港,」尚武民宿的老闆葉永川說,每個候選人都來爭取選票,承諾當選一定解決,但蔡英文總統已執政十個月,至今音訊全無。

至今大多數村民都認為,只要北堤再延長200公尺,大武就有救了。但專家卻建議,不應再燒錢去救一個先天不良的漁港。

不過,許家豪認為大武漁港有其戰略地位,大武東到蘭嶼、南至菲律賓的海域是世界七大漁場之一,許多漁船常到此捕魚,大武又是富岡漁港以南至墾丁後壁湖漁港,百餘公里間唯一較具規模漁港,肩負東南海域急難避風、休息補給的任務。

因此台東縣即便財政吃緊,仍編列預算清除港口淤沙。累計2012至2015年已動支3650萬元搶通漁港;甚至還向漁業署爭取經費,從2012至2016年投入9250萬元,從事港口北岸的疏浚工作。

只是從中央到地方、從工程師到學者專家,都對大武漁港「束手無策」,現在能做的,就只是花錢延緩淤積而已。

正因大武的突堤效應無解,南興路段的海岸才會嚴重後退。夏明勝坦承,多年來試過無數方法,效果都不如預期。直至2013年才改採突堤、離岸堤設施,並利用南迴公路安朔至草埔隧道挖出的土石,回填到侵蝕海岸養灘,藉此防止後退。

三公里海岸 累計耗資9.24億維護 

到現場看過的人幾乎都會用「銅牆鐵壁」來形容這段海岸線,突堤、水泥護岸層層防護,還採最高規格工法,消波塊雙層排列又新設濾層,降低海岸被淘刷的機率。預計今年會發包最後一公里的工程,金額為5億元,連同已完成兩公里的經費,這次就花了9.24億元。

以交通部每年約62億元的公路預算,卻要維護5100公里公路來看,從南迴438至441公里處的三公里海岸線,儼然是「帝王級待遇」。

住在台東20幾年的公路總局大武工務段段長陳永展指著剛蓋好的護堤說,如今海岸線已穩住了,沙灘也逐漸回來了,去年連續遭受四次颱風侵襲,其中尼伯特颱風還從南迴公路香蘭路段登陸,災後公路仍正常通車,可見防護已出現效果。

這是否意味南迴公路從此高枕無憂?沒人敢打包票。許泰文提出反思,即便沒有大武漁港,南迴公路仍會受沖蝕,每過幾年就要補強,是否該檢討還要不要台9線?而不是無止境向大海丟錢?

這三公里海岸線正是漁港、公路與國土的角力戰場,到底是要保住漁民生計,讓漁港繼續營運?還是要花錢確保公路不受威脅?或是恢復成自然海岸?真是難解的三角習題。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