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傳學院大眾傳播系主任楊志弘自一年前接了第四台「新幹線」,生活習慣起了變化。他不再租錄影帶,不再趕回家收看晚間新聞。「新幹線」已幫他錄下三台新聞節目,不斷地在稍晚的時間播出。
第四台這個非法媒體,令他疏離了三台與錄影帶,卻滿足了他要求節目多樣化的需求。「電視機變得不一樣了,」楊志弘說。
政府研究了七、八年,預定在明年開放的有線電視,也會令家裡的電視變得不一樣。
中部共同天線業者江德利揚言:「只要有線電視開放,我就可以讓客戶擁有家庭電影院、家庭KTV。」
他指的是計次付費服務(pay-per-view)。訂戶打電話向有線電視台預約節目,電視台便依時將節目播送到家中,等於訂戶買票在家裡看電影、唱卡拉OK。
台灣將有CNN
美國有線新聞網CNN今年一月,因二十四小時報導波斯灣戰爭而名聞全球。國內一家有意經營有線電現,但不願透露名字的財團,正和國內電視台洽談合作,打算在末來的有線電視上,推出全天候的國內外新聞節目。屆時台灣也有CNN,電視機也會像7-eleven,二十四小時陪伴觀眾。
這二項服務只是業者的部分節目內容,有線電視草案允許先播後審,為吸引顧客,開放後的節目必然五花八門。新服務與多樣開放的節目,都可能掀起家庭生活的巨大變革。
有線電視還有神奇的雙向服務,人們將發現,科幻般的明日世界就擺在眼前。
國外經驗就是很好的借鏡。
美國Adam-Russel Company在有線電視上做促銷頻道實驗,訂戶可要求看三至七分鐘的產品解說節目,滿意再打電話向廠商訂購。賓州一位名叫余伯利的華裔有線電視業者,利用他的電視網讓附近居民玩賓果遊戲。
一九七八年,日本政府在奈良東生駒推出最先進的有線電視實驗,為建立更具溝通性的新市鎮而努力。這個實驗用光纖把一百多戶家庭聯結成一個網路,並在每家電視機上都裝置一部攝影機,透過這個雙向網路,可以在電視上舉行討論會,居民是節目觀眾,也是節目主角。
另外,這些實驗家庭也只須按下一個代碼,就可由這套名為海歐維斯系統(HI-OVIS)的影像資料庫裡,找出中意的電影、烹飪、音樂等節目,在家裡觀賞。
技術掛帥一定垮
美國最著名的商業化雙向有線電視系統,是華納.愛美克公司(Warner Amex)在一九七七年投資建立的丘布(Qube)系統。
該系統的訂戶擁有一具掌上型計算機與電視台「交談」,透過它可以主動選看合意的電影、運動等節目,更可參與正在錄影中的電視遊戲節目,投票給分。它的家庭資訊中心可以幫你找出火車時刻表、瞭解股市行情。當訂戶家庭發生火災、偷竊事件時,丘布系統的監測中心立即將失事時間地點通知警察局。
這套丘布系統讓人類向資訊化社會踏出一大步,但是由於成本太高,訂戶並不踴躍。一九八二年,虧損四千六百萬美元,一九八三年、八四年又各賠了二千五百萬美元,一九八五年,丘布系統便宣布停止營業。
事實指出,有線電視是個市場決定論的產品,它的技術不難,能否實用化都由商業面決定。這種技術可行但難以普及的特性,使得有線電視充滿神秘感;人們對這項科技媒體產生莫大期待,並不斷為它編織夢想,創造可能用途。
丘布系統的悽慘下場,令人反省;這項由科技面推動的雙向有線電視的失敗,是不是意謂看,現行的社會根本無此需要?
「技術掛帥一定垮,」負責建立有線電視規畫工作的交通部科技顧問室主任周勝次不以為然地說。
曾擔任行政院有線電視工作小組副召集人的曾繁籐博士,也建議國人不要期望太高,他認為台灣現在談雙向有線電視,有如一個人仍不會走路,就叫他跳遠、跑步。
公共電視籌備委員會副秘書長張辛更一針見血指出:「有線電視除了播放節目外,其他功能都不切實際。」這些功能包括電視會議、電傳購物、住家保全等。
吃節目怪物
雖然有線電視目前實際提供給人類的就只播放節目,但是它一旦來到台灣,家裡的電視就會從三張嘴巴變三十張嘴巴,從世界各地,經地下、天上湧來的資訊,將二十四小時不停地由這個多嘴巴的機器跑出來。台灣的家庭、社會、政治都得面臨這道強力波浪的衝擊,這次的力量會有多大呢?
國外業者曾將有線電視稱作「民主的工具」,因為它有二、三十個頻道,二十四小時播放國內外資訊的多樣性,以及雙向溝通,民眾可以隨時表達意見。曾接受新聞局委託研究有線電視,中研院民族所研究員章英華就認為:「有線電視開放,台灣會更民主。」
民進黨文宣部主任蔡仁堅也對有線電視抱持高度希望;「有線電視是民進黨第一次有機會得到手的有力媒體。」這位反對黨發言人慎重地說。
新聞局廣電處副處長顏榮昌則看眼於實質上的政治影響。他認為地域性格濃厚的有線電視,將為地方政治人物提供一個絕佳的活動舞台,讓他們有機會出現在選民的電視機上,他推測:「如立法院模式,地方政治人物將新人輩出。」
資訊多樣、豐富、快速,可能啟發民智帶來民主,但訊息來得太多太快,各人有不同的吸收與解釋方式,也可能導至社會混亂。台視總經理王家驊,便是持此論調的人,「不及時建立共同的道德規範,社會標準與價值觀,很容易因此變得混淆。」他憂心地指出。
「吃節目怪物」也是有線電視的封號之一。它說明了其需要大量節目的特性,這種特性在各國間常引起文化侵略的爭議。例如,加拿大國會曾因有線電視台播放太多的美國節目,爭擾不休。有趣的是,靠近加拿大的美國電視業者,卻抗議加拿大的有線電視播放太多的美國節目,搶走他們的生意。
是否引起文化侵略,國內報章雜誌也曾熱烈討論。但多數接受採訪的專家卻抱著樂觀的態度。「為什麼不說是文化交流呢?」「怕文化侵略是閉關的想法,」台灣應該有免疫力了。」
命運操在觀眾手中
有線電視在美國剛出道時,民眾為其多樣化節目興奮著迷。許多人像走進了超級市場,無法控制自己,看見喜愛的頻道便買回家。後來發現一個人吸收資訊的能力實在有限,而經常看的節目就是新聞、電影、運動、音樂這幾項。
「民眾一個個退掉自己不實用的頻道,從絢爛回歸平淡。」和信傳播集團旗下的聯太公關副總經理許國禎舉美國的例子說。這個現象也透露,有意進軍有線電視的業者可能不需要準備太多頻道的節目。
有線電視闖入家庭,由於選擇性增加,行政院建立有線電視工作小組在研究報告上指出,如果家中不只一部電視機,各人看各人的節目,長久下來,家庭的冷漠將甚於以前。擴大到社會,人與人疏離感加大,家庭就成為西方學者所稱的「電子洞穴」。不過,國內一些專家學者並不贊同此種推論,周勝次就認為「這是搞科技的人搞出來的名詞,」無須擔心。
這種種隱憂,的確有許多仍停留在預言階段。但就像核武毀滅地球的說法一樣,因與每個人切身相關而常被提起。預言不一定發生,但常常有助於瞭解事情的真相。 有線電視引進台灣,它的影響力多大就看它的普及率多高,普及率高低則操在觀眾手中。國人愛看,它的影響力便大。
有一些資訊專家認為,一個社會的進步,可以用電視頻道的多寡作標準。現在,有線電視能否為台灣創造出精緻社會,每一位看電視的民眾都是關鍵人物。但是有線電視也像一隻變色龍,缺乏看管與關心,很可能就搖身變成禍害社會的大蟲。
民主社會,拉住這條變色龍的繩子,也握在民眾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