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跟我去深度旅遊

小 野
user

小 野

1991-07-15

瀏覽數 27,000+

跟我去深度旅遊
 

本文出自 1991 / 8月號雜誌 第062期遠見雜誌

當我在去年做完「尋找台灣生命力」的電視節目之後,我想從這個龐大的題目中再抽出一些比較單純的子題繼續做下去,以貫徹當初的一些想法。

其中一個我認為值得再做的題目就是有關歷史和共同記憶的問題,於是我試著在一個廣播節目中每週一次談「尋找我們共同的記憶」;我也在自己正在進行的童話「花堡的雨馬」中試著創造一種失去記憶、忘了自己歷史的花人。

在廣播節目中我不斷向聽眾發出一些問題,希望能得到他們的回信,然後挑選其中一些回信唸給聽眾聽,而我的題目也一直環繞著「記憶」、「歷史」和「自我認識」的範圍打轉。最後的一個問題是:「你是誰?」在童話故事中,我也強調失去記憶、忘了自己歷史的花人是最容易被操控、愚弄的族群。

忘了我是誰

我想我所關心的問題已經非常清楚了,因為我所擔心的那種逐漸失去共同的記憶、對歷史一無所知的族群不是別人,正是我們自己--我們這些生活在台灣這樣狹小的島嶼上的兩千萬人哪。

失去記憶、忘了自己歷史的人是空虛的,是沒有信心的,因為他們根本不瞭解自己是誰。也許你會很不服氣的說你從小歷史都考九十分以上,各種聯考都過關斬將、如魚得水,可是如果你願意,可以試試看下面幾個歷史題目:

一、艋舺為什麼叫艋舺?

二、十三行文化在那裡?

三、三峽老街的那些舊的建築物是屬於那一種風格?

好了,我猜你很難全部答對,因為歷史課本裡沒有教這些,不必太自卑,錯誤不在你,而在那些負責編寫歷史教材的人。

或許我們從小沒有被教導去瞭解自已所出生地方的一些歷史,老師也很少帶著我們去附近就地取材,講解那些其實都存在的活教材,才造就了今天我們這群已經逐漸失去共同記憶的人。

我自己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我出生在艋舺(萬華)附近,我從來不知道龍山寺、祖師廟、青山宮是什麼時候蓋的,有什麼歷史意義,雖然我從小就穿梭其間,元宵猜燈謎、看電動花燈,但是沒有人會提醒我那些寺廟的歷史。

當然你也可以說,知道那些歷史意義又有什麼用?可是隨著台灣政治、經濟和社會的演變,我的確清楚的感覺到沒有共同記憶的族群之間相互猜忌、爭權奪利的混亂現象正逐漸惡化中。

玩一趟深度旅行

張敏敏老師《 策略執行力實戰班 》6 天班・用 OGSM 2.0 串聯策略與行動,台北、台中開課,最後報名!

正是基於這樣的憂慮和關心,我才特別想推薦這樣的一套書給大家,那就是「台灣深度旅遊手冊」。「旅遊手冊」通常只是指點觀光客去值得一遊、比較好玩的地方走馬看花一番拍照留念的,可是加上「深度」兩個字就變得意義非凡了。

因為表示拿到這本「旅遊手冊」的人首先就要拋棄那種走馬看花、到此一遊拍照留念的過客心態,讓自己成為一個真正的旅行者。當旅行者到達一個他想去的地方時,通常他會先去瞭解這個地方的歷史背景,和這個地方在地圖上的地理位置,然後對他所見到的每樣新奇東西,都想多知道一些有趣的故事或者常識。

也許你又會說,找個導遊不就解決了,可是導遊永遠只會帶領你走一條簡單易懂、缺乏深度瞭解的路,你沒有任何選擇在那裡停留觀察久一點的權利。所以「深度旅遊手冊」就解決了以上所提出來的問題。你只要一本手冊在手,就不必做一個被動而沒有權利的觀光客了。

在已經出版的幾本書,像「三峽」、「淡水」、「台北歷史散步」中,除了有非常清楚而詳細的圖片和文字描述之外,還提出一些很新穎的旅遊路線,讓你自己嘗試一下瞭解遠些特定地方的全新打法。

例如許多人經過廣州街二二三巷口時,遇到了一幢小樓房在一個小小的門洞上,很少人知道那是清朝嘉慶年間所搭的隘門,可以關閉來防賊的,如果知道了,不就是增加了你對這樣一條巷子的懷古幽情嗎?

例如你走一趟延平北路二段,見到「義美食品」便想到紅豆冰棒很好吃,見到「波麗路西餐廳」便想到吃個午餐不錯。可是如果你能知道「義美食品」那個地點曾經是蔣渭水所開設的大安醫院,而「波麗路西餐廳」也曾經是當年的名畫家楊三郎、郭雪湖和作家呂赫若等人常去的地方,而整個台灣美術史也可以和這家餐廳扯上一些關係,你或許就瞭解所謂「深度」的意思了。

當你知道延平北路二段這樣一條街,竟然對日據時代台灣的新文化運動有過貢獻,作為一個在台北生活二幾十年的人而言,嚴格一點說,只能算是歷史常識而已,可惜,通常我們不太在意這些。

重新發現生命

而「台灣深度旅遊手冊」即讓我們有一種覺悟--連一個比較有深度的外國旅客都可能知道的歷史故事,我們生長在這裡的人卻反而像個觀光客一般的淺薄無知。

當介紹到淡水的租界區時,「淡水」這本書便用了名畫家陳澄波的一幅畫,其中可以看到白樓和紅樓,然後再用照片講解「白樓」和「紅樓」的歷史典故,當介紹到淡水的馬偕醫院時,「淡水」這本書便放了一幅呂基正所畫的教堂、淡水河、觀音山所組成的淡水風景。

當我們透過書家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感受來瞭解我們所見到同樣角度的風景,自然會產生一種超越一般世俗人眼中景物的感動,道又是這一套手冊在所謂「深度」上所做的努力。

當我們不斷努力尋找我們在這塊土地上的共同記憶和歷史的同時,我們其實也正在塑造一些將會留給自己和後代子孫的記憶和歷史。可是我們在忙碌而重複的工作中不斷抱怨生活的無趣,也許只能等到一個比較長的假期出國旅遊一趟,以消除工作和生活中的壓力。

如果你有這種想法,不妨提醒你,只要走一段短短的路程,只要你有那種心情,對照著「台灣深度旅遊手冊」,或許你會有不一樣的收穫。你會發現,原來在三峽,十一月可以賞楓,十二月可以賞鳥,三月可以品春茶,五月可以賞蝶。細心體會季節變換帶給現代人身心的不同感受,這也是「深度旅遊」不同於一般旅遊的地方。

其實「深度旅遊」真正想帶給現代人的並不只是懷古幽情,而是一種對生活、對生命的重新發現。

(小野為劇作家)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