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八堂課 參透人生哲理

從運動偷偷學到的課1

李建興
user

李建興

2017-01-23

瀏覽數 29,400+

八堂課 參透人生哲理
 

本文出自 2017 / 2月號雜誌 偷學成功者的運動筆記

運動的魅力,除了強健體魄、紓壓、塑身外,從許多愛運動的成功人士身上更能發現,運動還帶給人生妙不可喻的啟發。

為了一窺運動深藏不露的生命之道,《遠見》訪問了20多位在企業、藝能、教育、網路、政治及體育等領域獨領風騷、具有影響力的成功人士,最後再經由運動心理學及職場專家解析,一共蒐集近百則的領袖案例,爬梳出「運動」和「成功」間的鏈結。最後發現,運動和人生竟有許多不謀而合!

「運動,儼然是人生場合的絕佳模擬!」國際運動心理學會專家、台灣師大體育系教授洪聰敏分析,許多現實生活中未必有機會體驗的事,運動提供一個體驗平台。

旅美棒球選手王建民從低潮後重新出發就有感而發:「棒球就是這樣,不知道什麼時候會贏?什麼時候會輸?只能盡力去投。」一句話道盡他面對大起大落的智慧。

而許多愛打高爾夫球的企業大老,也從小白球中習得生命之道。「18個洞,你有機會享受山清水秀的風景、翻越崎嶇險峻的山嶺,有時得面對各種棘手環境和意外,如球掉入沙坑、強風吹翻了球路,終究都得在不同的險情中,把球擊出去!」體育大學校長高俊雄說。

從運動可以學到哪些人生道理?《遠見》萃取出以下八堂課。

第一課〉運動讓人不斷超越自我

在高度競爭的社會,「運動是可以重覆證實自我價值的『嗎啡』,」產業觀察家、輔大民生學院企劃總監李釧如說。

9歲學攀岩,《從A到A+》作者詹姆‧柯林斯(Jim Collins)認為「攀岩是人生終極的教室,可以找到人生每個層面的啟示。」令他最刻骨銘心的是:「常人認為不可能跨越的障礙,幾乎每20年就會被突破。」

從攀岩,柯林斯體悟:「阻礙人前進的不是生理,而是心理。」所以,為了闖越更高階的極限,他選了一條從沒人爬過、難度很高的攀岩路線,完成首爬,也證明了自己。

許多愛運動的成功人士見證,運動真的讓人證明:原來,人的潛力無限!

在國際田徑場上有一起經典案例。1945年,岡德.哈格(Gunder Hägg)創造了4分01秒4跑完一英哩(約1.6公里)的成績,當時所有人都認定這已是人類極限。九年後,英國醫學院學生羅傑.班尼斯特(Roger Bannister)以3分59秒4突破這一障礙,震驚全球,被喻「神奇的一英哩」。

但更驚奇的是,紀錄才持續46天又被超越,之後一次次被打破。現在,世界上能夠在4分鐘內跑完一英哩的運動員超過幾百名。

第二課〉在運動中訓練耐挫力

運動,也能夠帶來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耐力。

《不放手,直到夢想到手》一書描寫景美女中拔河隊勇奪九座世界盃冠軍教給眾人的24件事,書中名言:「有一種病毒叫『堅持』,一旦染上,就無可救藥地前進;有一種氣體叫『勇氣』,一旦具備,雖面對強敵,仍有無懼的氣勢;有一種溫度叫『態度』,一旦擁有,無論挫敗多大,都始終熱血。」

這群女孩,體型遠比起外國選手瘦弱,翻開「繩力女孩」的雙手,布滿了厚重的繭,纏繞著繃帶,帶著傷口持續地練習,終究取得冠軍。

許多運動的賽程很久,更是體力、意志力、耐挫力的絕佳訓練場。

日本知名作家村上春樹在1996年參加北海道薩羅馬湖「100公里超馬」後,寫下心路歷程。55公里前,他都自信滿滿;過了55公里後,腳部肌肉僵硬,只能用上半身扭動下肢(後來手腕整個腫起來);至60多公里,「覺得好像緩慢通過絞肉機的牛肉!」此時,他靠意志力催眠自己:「我不是人,是單純的機器,機器沒必要感覺,只管向前跑!」他反覆念著這句真言,直到熬過75公里,好像穿過石壁,身體通到另一邊去了,「只要把身體交出去,某種力量就把我自然往前推!」

第三課〉向運動學按部就班的執行力

人生與工作要美滿,都需要執行力。洪聰敏指出,運動選手得先訂下目標、擬定策略與訓練計畫,加以執行,這不正是經營人生的過程?

在《洛克菲勒給子女的一生忠告》一書中,石油大王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跟兒子討論,「思考與實踐」哪個重要?他以打高爾夫球妙喻:「若沒打過第一洞,便無法到達第二洞!」「沒有一桿完成的高爾夫比賽,你必須一洞洞打過去,直到完成。」人生不就是得按部就班地前進?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第四課〉從運動中練習承擔

許多運動的設計,能讓參賽者培養承擔。一位自行車選手體會:「騎自行車就和人生一樣,上坡雖然辛苦,但到了頂端會很有成就感;下坡雖然輕鬆快速,但最容易受傷。無論如何,這都是自己選的!」他詮釋,把車騎快,證明技術,卻失去沿途風景;慢下來騎,則能體會風景。「人生就是一趟車程,選項不同,自己承擔。」

第五課〉從運動中「習慣失敗」,與逆境對話

面對失敗亦是必修課,運動能讓人不斷品嚐失敗的滋味。

籃球之神麥可‧喬丹(Michael Jordan)有句名言:「我接受失敗,因為沒人能全贏,但我不能不嘗試!」他在籃球生涯錯失了超過9000次的投籃,輸掉近300場比賽,26次帶著隊友的期望執行最後一擊失手,「因為一次又一次的失敗,所以我成功!」

台灣棒球明星郭泓志也說:「沒有失敗這件事,只要你能在裡面學到一些事情,就是成功。」

曾為無數國手進行心理輔導的體育大學教授張育愷,分享台灣高爾夫女將曾雅妮的心路歷程。曾雅妮19歲就在世界最頂尖女子職業高爾夫巡迴賽LPGA中奪冠,孰料隔年跌落低潮,不但該年度第一場LPGA僅拿到17名,其後每一個小失誤都在她內心埋下挫敗感,甚至在記者會上痛哭。

後來心理醫生黛博拉‧格雷厄姆(Deborah Graham)為曾雅妮設立新目標:要求她別太在意結局,專注每一次揮桿就好。果然,21歲再度奪回LPGA冠軍,成為史上最年輕二度奪冠球員。

第六課〉運動中體會「慢,即是快」的哲理

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酷愛打高爾夫,他的名言是:「永不抬頭!」要控制自己,摒除雜念。許多人在打高球時,急於看到結果,迫不及待地揮桿,然後再後悔自己沒有準備好。熟稔高球技巧的人都知道「不到之球,不入其洞」,距離沒到球洞的球,絕不可能進洞。但人們就是不信邪,在人生中,因躁進而慘敗的例子太多了。

第七課〉從運動體驗瀕死的恐懼,換來勇氣

更有不少運動直接面臨生死交關。柯林斯就分享,攀岩中有許多意外,可能會導致死亡,但機率都不高,得謹慎,卻不要因此膽怯。

曾有位史丹佛大學學生跟他說:「創業的風險太大,我還是去IBM工作好了。」柯林斯就回他:「創業失敗後,你找不到工作的機率近乎於0,失敗了,頂多從新開始,何不嘗試看看。」這就是攀岩帶來的啟示。

第八課〉向運動學「如何在低潮中找出口」

運動場堪稱是最血腥、現實的場域。愛運動的人通常有過人的「復元力」。

去年與日本桌球國寶級選手福原愛結婚的江宏傑,頓時成為媒體寵兒。當時日本網友因無法接受國寶下嫁名氣較小的江宏傑,無情評論排山倒海,但才27歲的他,即便靦腆,卻能在鏡頭前淡定回應,讓人訝異何以這麼一位長期窩在球場的年輕人,能有如此高的心理素質?

這與球場歷練有關。身高180公分的江宏傑,在2006年即在世界青少年選手排名全球第一,國際桌球總會在官網大幅報導江宏傑,並提供亞洲唯一的青少年巡迴賽全額贊助。

後來他髖關節唇軟骨碎裂,忍痛參賽,2009年拿下世大運男單、混雙金牌,及東亞運男單銅牌,獲頒當年度運動精英獎「最佳運動員」,是該獎項史上最年輕得獎者。但是鎂光燈一閃完,立即跌入谷底。

開刀復健後,回到球場的江宏傑一直打不出成績,自信崩壞,又輸掉2012年倫敦奧運台灣選拔賽,世界排名從72名掉到178名,種種挫敗讓他一度自暴自棄。

一直到前往巴黎世界錦標賽時,雖然有網友大酸:「受傷就別到外面輸!」教練仍鼓勵江宏傑:「你用我的戰術,輸球算我的。」猶如一劑強心針,讓他慢慢找回球感,在2013年贏回世界經典賽男子團體銀牌、世大運男雙金牌,以及2016年全大運男雙金牌。從低潮中重生,可謂運動員的家常便飯。

許多成功人士都已發現,能從運動中得到讓人生更美滿的哲理,值得體會。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