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文化/文化運動?文化活動?

勞思光
user

勞思光

1991-07-15

瀏覽數 16,450+

文化/文化運動?文化活動?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1991 / 8月號雜誌 第062期遠見雜誌

在充滿政治爭議的台灣,「文化運動」這個詞語似乎久已無人提起。然而不久前,原有的「文復會」決定改組為「文化總會」;李登輝總統自任會長,改以民間社團身分登記,組織也完全改變,似乎有重新推動一個文化運動的趨勢。這就涉及許多值得深思的問題。

先就「文化運動」本身說。所謂「文化運動」原與一般所謂的文化活動不同。戲劇、音樂以及宗教儀式,都可看作文化活動,而「文化運動」必須有長期目的與長期計畫。

這種運動之目的,又牽涉到對一社會、甚至一民族的當前難題及未來希望等等的大判斷、大主張。這些判斷及主張,絕不能只倚賴常識及矇攏感受或某些習慣的想法。它們必須以深切的理解、廣大的領域、嚴格的思考為基礎,然後方能真正有助於尋求文化出路,或治療文化病。

因此,「文化運動」不能遠離學術思想,不能只做枝節的、表層的努力。雖然「文化運動」不能只限於學院活動,但它所涉及的具體活動,必須在明確理論導引下進行;而這種理論工作的必要性,即顯示「文化運動」與學術思想研究的內在關係,非一種可有可無的外在關聯。

目前有意在台灣推進一個「文化運動」的人士,究竟怎樣理解「文化運動」?我並無很完整的資料。但通過一些談話及觀察,覺得有些居重要地位的人士,仍認為「文化運動」要做「踏實」的事,而不是學術性的活動及工作。這種想法雖不難理解,但似已在瞭解「文化運動」的基本特性方面有重大的闕漏。

尤其當我們扣緊台灣現狀來考慮進行一個「文化運動」的時候,學術思想層面的工作,更有特殊的迫切性。要說明這一點,正好過渡到我要談的第二個部分。這一部分意見落在台灣的問題上,可分幾點說明:

一、大家近年常因「國民品質問題」,而覺得憂慮。這個問題是真實存在的,但重要的是我們如何瞭解問題的癥結。

一談到「國民品質」的低落,首先最容易想到的自然是教育。可是,教育成功或不成功的關鍵何在呢?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倚賴政府心態不改

這就涉及教育制度及風氣問題,我要強調的是後一點,因為教育制度只有形式的限定作用;不良的制度雖足以使教育失敗,但縱然有良好制度,也不足以保證教育品質。直接決定教育品質的是教育工作者,而他們會採取什麼態度來工作,則又受學術風氣影響。尤其就高等教育而論,更是如此。

最近有人公開抨擊學術界的抄襲問題,也有報章歷數種種學術界的弊病。教育部長更宣稱要掃除中等教育的黑暗腐敗。足知台灣的士風確大為可慮。良好學術風氣如不能建立,很難期望士風脫胎換骨。但風氣之改變,不能倚賴政府領導。在這裡,便需要有文化運動了。

二、在台灣從事文化運動,最需要建立的觀念基礎,是社會的自律性及自動性。

台灣先有五十年日治歷史,後來又在動員戡亂的體制下度過四十年;因此,接受威權領導成了台灣人不自覺的心理傾向。近幾年,政治上走向開放,表面上處處抗爭,實則不過是爭奪威權的活動。

說到社會的自律性和自動性,都尚未培養。現在要想有一個健實的文化運動來移風易俗,首先便得脫離往日一切倚賴政府的心態,並且積極培養社會自律性及自主性。

三、成形的文化運動在台灣尚未真正出現過。今天若真有志於從事文化運動,則必須有長期計畫及充足資源;再加上適當的人才,方不致流為虛談浮議。

以台灣現狀而論,這些條件皆非易致。不過,如果對所有問題先有明確瞭解,或許也可算是走了最初的一步。

(勞思光為清大史研所客座教授)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