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不少當地住戶與熟客,就在信義路四段30巷間,不經意的一瞥後,記憶中的角落突然被照亮:「我記得這兒原本是……」。
似曾相似的建築門面,現在掛著門牌23號,名為「富藝旅‧台北大安」(本文簡稱富藝旅)。
這幢倒L型、由兩組雙拼舊公寓構成的建物,前身是合作金庫的員工宿舍,已矗立在這裡近50年。近年富邦建設購入產權後,在等待都更案審議期間,為免荒廢,先將之改造為藝術旅店。
為延續人們對房子的歷史記憶,富藝旅保留了九成的舊建物外觀,包括1950年代左右台北公寓常見的洗石子外牆。
旅店內部則有頗大的空間重整。建築師郭旭原、黃惠美所帶領的團隊,大膽打造貫穿四層樓、覆著天窗的大天井,穿廊一側、門廳都有大片落地窗。而落地窗上的窗條則有梳理裡外環境的作用,使得向外望的景緻更具條理。
改造過後,建築內有著大量自然光透入,隨著日照角度,窗影一吋吋游移於牆上、地上,也替這幢老建築增添餘韻。
「富藝旅就像社區中的老朋友,只是平時「捨象」沒被注意,現在這位老朋友著上新裝,大家才恍然發現,喔!原來你一直在這裡!」黃惠美生動比喻富藝旅與所處社區的關係
層樓向鄰居「借色」 有如放大版的家
從小住在附近的黃惠美,接到專案後,進到屋裡,才想起這裡曾是同學的家。這種對空間記憶的「再發現」,正是她想呈現的設計初衷。
她與團隊將大樓拆下的舊雕花鐵窗,當成與鄰居後院的鏤空隔柵,與舊公寓的老鄰居,有著互為表裡、互相觀看的對話視角。
眼尖者可能發現,富藝旅周邊植栽也不統一,而是錯落參雜、像是鄰居院中就種著的盆栽,這裡一棵桂花、那裡一株梔子花。
「植栽表現時間感,是慢慢堆疊、循序演進,這就是日常生活!」黃惠美選擇運用老台北元素,在磨石子地板上大塊拼貼馬賽克磁磚,也保留小露台、紅把手樓梯等,都是幾十年前家戶常見的裝潢特色。
富藝旅二樓以上的房間,每層樓有不同主色調:粉紫色、檸檬黃與藍色,也是向鄰居「借色」而來。粉紫色借的是隔壁屋頂,藍色是隔巷鐵皮色塊,而檸檬黃則是窗外望去的美式潛艇堡店的立面油漆。
到了夜晚,只打上最低限度的光源,其餘來自窗光,跟民宅一般無異。
「富藝旅是旅店,更是一個放大版的家,我們以這樣的概念來策展!」富邦藝術基金會總幹事熊傳慧說,大廳重現60年代、名人巷後的老台北風華。例如帶點低調奢華的復刻沙發、小馬賽克地磚等。
藝術品各有來頭 不時舉辦短期邀展
這家旅店也強調藝術性,隨處可見的藝術品,各有來頭。例如藝術家任大賢以逗趣的塗鴉筆觸,用鐵條紮出五斗櫃、電話、桌椅等家具造型,散見於大廳、中庭。
擅長羽毛與竹子創作的藝術家游文富,負責設計這座旅店內最受青睞的裝置藝術。那是漂浮在天井中的白色羽毛雲朵,常有旅人或是猛拍照、或是對之發呆,彷彿正與「白雲」叨絮情衷。
除了常駐藝品,也不時舉辦短期邀展,像是以「可攜帶城市」系列創作聞名的中國藝術家尹秀珍,就曾展出一卡皮箱,是她回收台北人舊衣所織就的台北城市風貌。
而由藝人黃子佼邀集55位藝人好友按下快門,拍出台北印象的「深邃,台北」攝影展,則逐一擺放在55間客房中,等著旅人前來對話。
富藝旅另外保留兩個房間,長年開放給藝術家進駐。每週五、六下午開放交流。「曾有外國人看到我的作品,驚訝『原來台灣的鐵花窗這麼美!』,」以紙膠帶為創作素材的台灣藝術家吳芊頤,以富藝旅附近「信維市場」的鐵花窗為素材,想重新拼貼出這份集體記憶。
在台北生活圈,更多人是從「Port23」認識富藝旅。
這個大廳旁邊的義式餐飲空間,隨著冬天來臨,換上冬季限定菜單。例如選用墨魚麵為主角,搭配整顆黑橄欖、小番茄與綜合蕈菇,再以譚魚頭辣椒逼出香氣的「惡魔辣味野蕈義大利麵」,是暖身又暖心的行家推薦。
親友聚會少不了的夯話題,一定要由Holiday試管果汁引爆。一排試管、七種果汁的視覺繽紛,一上桌,立刻殺了不少客人的相機容量,接著一管管品嚐,或將芭樂、鳳梨等不同果汁隨興調味,完全看心情。
將Portfolio英文字拆開,port是港口,表徵旅人隨緣聚合;folio則意指書頁。餐廳、旅店分別以此為名,富藝旅希望旅人至此,透過交流、藝術對話,在生命中再書寫出一頁精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