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見》專訪兩位傳藝界大師,分別是台灣京劇名演員魏海敏,及今年81歲,一生為歌仔戲傳承而努力的廖瓊枝,了解他們的看法。以下是精華整理:
國立國光劇團主演〉魏海敏
有了足夠場地 更能專注戲劇創新
起初這個場地主要是做為國光劇團排戲的地方,因為過去國光劇團無論辦公、排演,都是向戲曲學院租場地,非常小,排練的實驗劇場也很小,頗為克難。不若現在的戲曲中心一般,每個演員都能有休息室可用,過去,演員想休息只好擠在劇場後面的梳妝間,如果沒有排練,就得離開。
雖然現在戲曲中心的功能更複雜,後來連台灣音樂館與台灣國樂團都一起進駐,但國光劇團還是多了許多空間,也一同把祖師爺請了過來,彷彿有了新家。
其實不少國外知名劇團,都有專屬劇場,每部新戲在公演前,很多新布景、燈光等,都需要熟悉的排練,現在場地足夠了,未來國光能將戲劇的品質做得更好。
戲曲中心對傳藝界的意義,是一個讓更多人了解傳統戲曲的新里程碑。
長期以來,國光劇團老早在進行京劇推廣的工作,每個演員都要到學校教學生了解京劇歷史與演變。
很多人都以為,京劇是一個沉悶、難懂的傳統戲劇,事實上,它就是個古早人在看的「偶像劇」,不會太難懂。尤其如今的京劇,在劇本中融入許多現代議題,國光劇團每年也會推出一場新戲,不斷融入現代時事。
就像過去在兩廳院所演的《歐蘭朵》,藝術總監王安祈就把司法公正議題融入劇本裡,當時是陳前總統貪汙事件鬧得沸沸揚揚的時期,她更將「海角七億」做為表演台詞。
就是如此,看京劇的觀眾有愈來愈多都是年輕人,因為京劇已經與時俱進。
我相信有了這個場地後,國光劇團會更專注在戲劇創新,給觀眾更多驚喜。
財團法人廖瓊枝歌仔戲文教基金會 董事長〉廖瓊枝
觀眾變多 對演員是莫大鼓勵
我還記得,民國60、70年代時,要傳承歌仔戲非常困難,那個年代社會對傳統戲曲很不重視,加上政府推廣國語運動,幾乎要讓歌仔戲斷炊,老的演員凋零,年輕人又不願接班,非常辛苦。
尤其當時很多念戲曲學院的學生,大多認為演戲沒出頭,薪水又低,能轉行的幾乎都轉行,直到這十幾年來,政府慢慢重視,興建表演場地及給予補助,歌仔戲才又漸漸復興。
現在來學歌仔戲的學生愈來愈多,即使教課教得多,我也甘願。 我所創辦的薪傳歌仔戲演員,都是年輕人面孔,因為看戲的人開始回籠,他們也了解到,演戲也是一條可以走的道路。
之前,我們到輔仁大學附近的先嗇宮演出時,曾有輔大學生興奮的跟我說,原以為歌仔戲不好看,沒想到那麼精采! 其實,現在的歌仔戲不若過去,都是演員即興在台上表演,品質較差。而是要經過多次排練才能上場,加上燈光、音效配置,表演方式早已進步許多,內容也更精采。
過去,我們除了在全台各地巡演,也會到宜蘭傳統藝術中心演出。
那裡表演場所比較小,每當非假日,台下觀眾會比較少,導致演員演得不夠盡興,成就感低。
其實,歌仔戲演員,非常需要台下人潮激勵,給予掌聲,會演得更精采。當戲曲中心正式開幕後,很多愛看戲的都市民眾,不用舟車勞頓跑到宜蘭,能夠就近欣賞傳統戲劇,觀眾一多,對傳藝界當然是很大的鼓勵。
而台灣戲曲中心也能發揮凝聚作用,畢竟所有傳藝界的戲劇演出宣傳,幾乎都單打獨鬥,現在有一個國家級劇院幫忙推廣,傳統戲曲將能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