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國內第一次,天上翱翔與海面航行的航空與造船兩大產業,宣布攜手,簽訂了策略聯盟。
這一天,台灣區造船公會理事長韓碧祥及航太公會理事長廖榮鑫,共同出席策略聯盟記者會,宣示將全面整合上、中、下游供應鏈,共同參與國際商展,呼應蔡英文總統的「國艦國造、國機國造」政策。
半個月後,9月16日至18日在高雄展覽館內,由造船公會主辦的首屆海事展,難得展現國內船舶產業能量,令人驚豔。
其實,多數國人不知道,過去十年來,國內航空業和造船業者均呈現上揚走勢,雙雙成為最生氣勃勃的兩大產業。
航空優勢1〉
生產、組裝到維修,台灣業者不缺席
先看航空產業。2015年國內航空業產值已近915億元,今年可望破千億。儘管大環境不景氣,但國際航空的人流與物流仍持續增長,成為少數確定穩健上揚的產業。
全球兩大民用飛機製造商波音和空中巴士均預估,未來20年全球新機需求可達三萬架以上,其中又以亞太地須需求量最大,約占全球37%~40%。
其中,占新機總量七成的單走道窄體客機,正是台灣廠商主力生產的項目。台灣業者屢屢創下佳績,已是CFM56發動機機閘和風扇葉片亞洲唯一供應據點,更是航空複材座椅結構組件、MRJ飛機複材結構件的全球唯一供應據點。
拆解航空產業,從機體結構、發動機、內裝、到維修等,台灣業者均不缺席。
今年剛從淡江航太系被借調到亞航擔任董事長宛同透露,目前少子化,不少大學傳統強項的工學院招不滿學生,但有關飛機工程的科系恰恰相反,也有直接改名航空與工程學院,原因正是未來產業潛力吸引學生選讀。
要說國內航空業的代表,非漢翔莫屬。全球國際航班有九成都用到漢翔的零件,更是世界上少數可以接到歐洲和美國不同航空公司訂單的公司。
從波音737、747的艙門組合件,波音787水平尾翼的複材和金屬組合件;到空中巴士A321的機身段製造和組裝;再到日本三菱重工的MRJ客機研發及生產八項組件、加拿大龐巴迪(Bombardier)後機身的水平尾翼、垂直尾翼研發,以及製造美國塞考司基(Sikorsky)的S92直升機座艙段的研發及製造等,都是在漢翔沙鹿廠的裝配線上,逐一生產中。
漢翔位居國內龍頭地位,到國際上接單回來,部分發包給國內其他業者。漢翔航空董事長廖榮鑫透露,旗下供應鏈有2600多家,帶頭領軍國內業者向前衝。
台灣另一家知名航空業者代表是亞洲航空,專攻飛機修護,承接不少國外民用飛機修復市場。像是單走道客機A320、737,雙走道客機747、777、A340,亞航都能修。
受惠於近年國際產業趨勢,2016年6月中到7月下旬,機棚裡的直升機、飛機,全部加起來有十架,「7月4日這天就三家飛機放飛,兩架進來,」宛同說,堪稱是亞航成立以來最忙的時候。
航空優勢2〉
自製IDF立下基礎,能力獲國際肯定
航空發展向來與國家政策密切關連。1970~1980年代,政府希望打造國防自主能量,自行開發IDF經國號戰機,1989年第一架試飛成功後,後續總共量產130架IDF,有效帶動台灣航空產業產值在1998年達到378.5億元的高峰。
宛同回憶,當年研發IDF,台灣還曾被評為世界第七大航太工業國。
只可惜,IDF後,國家沒有持續投資航空產業,1991年產值竟然剩下65.5億元,只有高峰時期的1∕5。
成功大學航太系系主任賴維祥感嘆,過去20多年來,國家一度忽略航空業。如今,終於出現了機會點。
賴維祥分析,製造航太產業的各項零組件,樣樣都需要認證,耗時很久,所幸台灣不少業者已經歷過,正是有資格、也有技術的黃金時刻。
「對歐美大廠來說,如果不是為了留給自家國內廠商,要找國外廠商,台灣絕對排前幾位,」賴維祥表示。
近來,賴維祥常常一天之內從台南到台中、台北三地跑,這半年來找他接觸的至少有50家單位,「各界有一股往上提升的力量,」他說。
航空優勢3〉
認證複雜嚴謹,跨入航空門檻高
多年來負責輔導航空業者的經濟部航空產業小組也感受到這波氣勢。
航空產業發展推動小組副主任簡志維回憶,直到去年以前,都是他們去拜託業者投入,平均一個月跑8~10家去拜訪,常吃閉門羹。近來陸續有廠商主動上門,尋求輔導。
不過,航空產業門檻高。相關航太的標準和規則,光是一本,就有上千、上萬條。
認證尤其複雜。航太工業同業公會研究員林仲璋解釋,從供應商、民航局、品質系統的AS9100、還有特殊製程的Nedcap,樣樣都需要認證。原廠供應鏈的代工廠和售後市場的自有品牌廠商,又是不一樣的體系,要懂工程、試航法規、還要會寫文件,尤其重視可溯性。
每樣要上飛機的東西,不管是在哪個位置,都有嚴格的認證規範。貨櫃就是例子。
一般人可能以為貨櫃只是塞進物品、放在貨艙,跟陸地上用的沒兩樣。事實上差距可大了。
「從開始做貨櫃到可以上飛機,我們花了十年,」懷霖董事長劉華宮說。1997年創立的懷霖,做鈑金件起家,如今是航空貨櫃專家。
根據在機上擺放位置,上貨艙、下貨艙、不同機型也不相同。同一款貨櫃若要賣不同地區,就要取得各自地區的認證。難怪來到懷霖在台中工業區的辦公室,牆面上貼滿一張張證書。
如今國內兩大業者華航和長榮,七、八成用懷霖產品,全日空也是客戶。一年貨櫃、貨盤和貨網,共出貨上萬件,去年營業額3億元。亞洲市占率20~30%,全球則占5~10%。更是國內少數以自有品牌上飛機的業者。
航空優勢4〉
特殊製程認證,業者多角化求生
航空業是高人力、初期成本高、後續金額投資也高的三高行業,晟田科技董事長謝永昌深有同感。
晟田是國內少數能把航太當本業的公司,航太業務占全公司營收七成以上。最大量產品是引擎機閘,近來更新增制動器和起落架零件,已有能力到日本、歐洲接單。國內目前有能力生產起落架零件的也只有晟田。
從2009到2015年三期廠房完成,總共投資10多億,每年設備汰舊換新和特殊製程認證等,也要1~2億元。
設備投資同樣可觀。屬於特殊製程需要用到的珠擊機,一台要100多萬美元,全台只有三、四家具有這樣的設備,晟田是其中之一。
晟田已擁有七、八項特殊製程認證,各項有效期限從一年到一年半不等,「初次申請通過效期只有一年,第二次再申請,如果又通過,效期才會再長一點,」謝永昌說。
尤其航太業投資大、產品量少等特性,多元經營幾乎成了業者的共通性。
拓凱董事長沈文振,1979年創立拓凱,主力發展複合材料,1994年跨入航太業。目前是除了漢翔,台灣唯一民用航空複合材料製造商,也是唯一有在美國投資複合材料的公司。主產品碳纖維椅背,保有全球單一工廠產量最大紀錄。
產品種類,還有直升機的引擎蓋、軍事飛機用洗手間、直升機用的尾翼、固定翼等,最近研發出使用複合材料的商務艙包廂。沈文振自豪地說,「能運用複合材料到這麼廣,全球沒有第二家。」
但投入航太業務前十年,投資超過1億美元,都不賺錢,拓凱仰賴其他產品賺錢支撐。
沈文振坦言,得熬過AS9100認證,所有產品做到一致性、可溯性、符合性(達到合理成本),「不經歷過這樣操練,品質管理的軟體是學不來的。」
千附實業副總經理賴明村亦認同,航太生產經驗對其他事業部,如半導體、光電產業有加分效果,「客戶覺得連航空這麼難都能做,肯定具水準,」他說。
今日全球CFM56引擎的精加工量占四、五成,奇異的G90引擎引導葉片,全球五成在千附。只要乘坐波音737,就有千附的零件。一個月可以做超過40架波音737飛機的艙門。
造船優勢1〉
全球衰退,台灣造船業逆勢成長
如同航空業,國內造船業不畏國際大環境惡浪,同樣很爭氣!
根據Clarkson Research Services資料,全球造船產值從2010年的高點1472億美元後,下滑到2013年落至724億美元,三年內攔腰砍半。反觀台灣,卻展現逆勢韌性。
受金融海嘯影響,2010年國內造船產值為近年低點的540億元,之後保持成長,2012年突破600億元,隔年微幅衰退後再翻揚,至2015年規模已達612億。
船舶產業屬於技術、資金與勞力密集工業,台灣業者從漁船、商船、客船渡輪、遊艇、公務船、軍警艦等的建造與維修,可說樣樣俱全。
經濟部資料,2013年國內船舶產業相關廠家共約150家,相關從業人員超過三萬人。
包含台灣國際造船、中信造船集團、慶富造船集團,及協聚德、銘榮元、宏昇螺旋槳,皆為造船產業重要的中堅分子,每家都是數十年老手。
造船優勢2〉
台船多位高階主管,30年經驗深厚
以2008年民營化的台灣國際造船(前身為中船與台船,後合併)為例,已有超過40年基本設計、施工工藝、系統整合、到專案管理的功力,是最具規模的造船廠,曾建造當時全球第二大船型柏瑪奮進號油輪。22型船入選英國皇家造船工程師學會世界名船錄,是業界指標性榮耀。
自總經理陳豊霖以降,副總、業務督導、副廠長等一字排開,隨意點名都是30年以上經驗。
陳豊霖是老台船人,年資39年,老家位於嘉義布袋。務農的父親告訴他,「考不上公立大學,就回家種田。」他跟隨哥哥的腳步,考進了海洋大學,就讀輪機系。工作之後,進入台船設計部門,1982年還被派到美國學習軍艦設計,一路由設計做到生產、管理、策略規劃等不同的職務,2012年任總經理。
近年來南韓龍頭造船廠傳出虧損,台船的新船訂單仍不絕。最新實例是台船承造中、台灣造船史上最大,1.4萬TEU(20呎標準貨櫃)的貨櫃輪,船長368公尺,比航空母艦還大,「已經交了兩艘船,還有三艘正在碼頭動工,」陳豊霖透露。
台灣區造船公會今年9月在高雄舉辦首屆的「國際海事船舶暨國防工業展」,正好碰上強颱莫蘭蒂,業者私下妙喻,「再大風浪也不怕」。
數十載磨一劍,台灣航空與造船界的群將們如今都已「準備好了」,要一展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