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燈光亮起,一位位西裝筆挺的業界專家輪番上台,眉飛色舞暢談科技趨勢與技術應用,台下觀眾不是凝神傾聽,就是飛快敲著鍵盤做筆記。在奧蘭多舉辦的Sapphire Now,是軟體大廠SAP的年度盛會,每年都吸引超過兩萬人與會。
「機器學習、人工智慧、虛擬實境等智能應用,將大幅改變人們未來工作的樣貌,」SAP執行長孟鼎銘(Bill McDermott)在開場演講上表示,SAP的目標就是協助製造、零售、金融、電信業等,摸索轉型創新之道。
近來,最典型的轉型成功案例,包括有百年歷史的路透社(Reuters),靠SAP的記憶體式運算技術HANA企業雲,在資料新聞學(Data Journalism)上獲得突破。
「媒體正在經歷重大數位轉型,新技術改變人們取得資訊的方式,也改變了記者撰寫新聞的方式,」路透新聞技術長艾利思(Kenneth Ellis)觀察表示。
1851年成立的路透社,是與美聯社、法新社齊名的世界前四大通訊社之一。它的新聞在全球數千個平台露出,讀者多達十億人。它也與市調公司益普索(Ipsos)合作網路民調,從2012年初,每個月都調查多達1萬1000人的意見。
因應美國大選導入數據分析
今年11月的美國總統大選,是路透社決定大力投資資料新聞技術的轉捩點。「美國總統選舉是今年最重要的活動之一,而數據在理解選舉上,扮演關鍵的角色,」路透媒體業務首席營收長曼德爾(Daniel Mandell)篤定表示。大選期間民調的數據量,是平日的千倍,每隔幾天就有新的調查出爐。
為了在選戰火熱開打前做好準備,讓記者以最快速度取得妥善整理的數據,一年多前,路透社就找上擅長雲端服務的SAP。
戴著斯文眼鏡、身材清瘦的艾利思回憶,雙方是用設計思考方式,找來各部門員工,從源頭設想記者、客戶與讀者的需求。經過反覆辯論,最後才完成Polling Explorer網站的大改版。
路透社的民調網站Polling Explorer在2012年上線,但不易使用。改版後,將資料庫多達一億則民調回覆做了妥善分類。只要滑鼠輕輕一點,就能清楚得知某次民調的特定族群,對於單一議題的意向。議題從選舉、槍枝管制、敘利亞戰爭、同性戀等,包羅萬象,卻一目了然。
提供記者更多視角及素材
比方若記者要寫一篇美國各族群對於移民的看法,從首頁清楚的圖示登入,就能看到所有人投票總結果。頁面底端還有不同年齡、性別、種族、收入、婚姻狀態、教育程度等的選項,供記者進一步了解不同族群的態度,進而寫出分析性的深度文章。過去新民調數字從導入Polling Explorer網站,到可供分析,需費時30分鐘,現在不到30秒。在分秒必爭的新聞戰中,成為記者發即時新聞的一大利器。
「當數據驅動的研究與統計,成為每天重要新聞來源。媒體就需要更好的演算法,以及更有效能的大數據管理工具,」SAP行銷長瓊尼斯(Maggie Chan Jones)不諱言。新版Polling Explorer發佈後,網站使用度立即大幅揚升。2012年總統大選期間,造訪人次僅24萬。然而新版在去年11月上線後,才短短四個月,流量已超過620萬人次。
用機器人寫即時體育新聞
這不是路透社第一次用新技術深化資料新聞。幾年前,路透社就開始用機器人撰寫體育賽事的即時報導。
「只要新聞內容以數據為主(如體育及財經),產製就會愈來愈走向自動化,」艾利思直率表示,當事實性的訊息發布可以交給機器代勞,記者與編輯就可以把精力花在更重要的分析上。
比方一年多前,路透社撰寫關於健保給付異常現象的大型專題,因為牽涉多達10GB的非結構性健保資料,記者足足花一、兩個月才整理出頭緒,找出核心數字,把故事說清楚。
關於政商名流利用離岸公司避稅、藏富的《巴拿馬文件》(Panama Papers),路透社也花了近一年分析,才得以把關鍵資訊揭露出來。
除了Polling Explorer,SAP也協助路透社打造了應景的手機應用程式White House Run,提供讀者更活潑的體驗。
這項程式以路透社與益普索的民調為基礎,模擬總統候選人,從政黨、所屬族群、對各項議題的傾向中,推估勝選機率。
「數位技術正在改變政治與選舉,把選民變成數位選民,」SAP北美總裁摩根(Jennifer Morgan)認為。新聞已在數據及科技互動中,變得更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