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哲學,真的沒有用嗎?文史哲一向被視為冷門系所,除了給人「難找工作」的刻板印象,強調批判思考、邏輯思辨的能力訓練,也被認為難以立即應用於職場。尤煌傑說,這些往往是外界未深入了解所產生的偏見。
事實上,念哲學的人因為思考透徹、邏輯組織能力強,當公司要栽培主管時,哲學人才反而能脫穎而出。
文史哲吹實務風 培養跨領域能力
尤煌傑指出,哲學所主要訓練抽象思維、價值判斷及行動整合等三種能力。比如發生一起社會事件,哲學所學生會穿透表象,分析事件的成因以及背景,並判斷哪些資訊值得信賴、採用,這種思辨能力比其他領域的學生相對更好。
值得一提的是,大眾常認為文史哲學群只重視理論、缺乏實務訓練,實則不然。例如輔大哲學所近年和其他系所合作,開設像哲學諮商、兒童哲學等課程,便是哲學教育的實務應用。
尤煌傑舉兒童哲學為例,小朋友也會面臨人際關係、情緒或思考上的問題,為幫助他們走出情緒困擾,哲學所學生會透過繪本、說故事等方式進行交流,讓小朋友思考人生哲理問題。
另外,師大歷史所也積極開設應用史學相關課程。歷史不再是冷冰冰的記載,包含了口述歷史、文化導覽、經典註釋及翻譯等,都是歷史所學生的實務專長。台灣大學歷史系系主任楊肅指出,歷史研究所的教育目標將會更多元化,「不會棄守固有的學術訓練,但會加入更多的應用訓練。」
尤煌傑表示,哲學是萬學之學,任何學門都和哲學有關係。不論學科背景,都歡迎報考哲學所。楊肅則表示,台大歷史所往年也有收過法律、電機、資訊、商管等不同背景的考生。歷史所重視學術人才培育,如果大學時有參加研究計畫或學術發表經驗,更具優勢。
校園現場〉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雅俗兼行融會貫通 布局深且廣
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創立於1965年,是全台國立大學第5所設立的中文系,歷史相當久遠,1992年成立研究所碩士班。目前系上共有47位專兼任教授,涵蓋中國文學的各種領域。此外,系上從大學、碩士到博士班都有設立,學制十分完整。許多碩士生畢業後,主要從事中小學教職,或投入學術研究及文化產業。
中興中文所有四大主要研究領域,分別為中國義理(四書五經)、語言文字(文字學、聲韻學、語言學)、文學、及文化應用,而文化應用便是所謂的「通俗文學」。
有別於一般中文系著重傳統的詩、詞、曲等「雅正文學」,中興中文秉持「古典與現代並重」、「通俗與雅正兼行」的理念,同步發展通俗文學,舉凡流行音樂歌詞、繪本、飲食文化、戲曲等,皆是研究範疇,更連續12年舉辦「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布局深廣。
通俗文學部分,目前開課的有中國詼諧文學研究、歌謠與俗曲研究、民間故事研究等課程,迴響熱烈,堂堂爆滿。
碩三學生王敬婷主修宋詞。她認為,一般的雅正文學比較嚴肅,通俗文學研究就顯得輕鬆有趣得多。
她舉例,老師曾帶學生一起探討傳統民間故事「虎姑婆」背後的文化涵義,研究某個角色為何在這個橋段出現、劇情為何這樣發展、故事背後有什麼意義等,讀出字裡行間的門道。
所學應用跳脫框架 出路更多元
中興中文所前系主任林淑貞認為,雅正文學和通俗文學往往相輔相成,又相拒相斥,有時還有「由俗轉雅」或「由雅轉俗」的轉化過程,所以中興中文所十分重視將兩者融會貫通,以對文學有更完整的理解。
許多人擔心,中文所學生畢業後就業不易,所學難以直接用於職場。林淑貞認為,研究所不是職業訓練所,專業訓練也不等同職業訓練。中文所學生畢業後,可朝新聞、劇本與文學創作、出版業等文字工作發展,也有人報考公職。此外,近年國外人士學習中文的風潮方興未艾,華語文教學也是一個選擇。
近年,中文所也鼓勵學生跨領域發展,例如與圖書資訊領域結合,發展圖書數位典藏,讓中文所學生跳脫傳統框架,出路更多元。
至於什麼樣的學生適合就讀中文所?王敬婷認為,中文所能內化一個人的涵養,從中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只要喜歡文學,對文字高度敏銳,就可以考慮念中文所。
但林淑貞提醒,最重要的,還是要對學術研究有熱忱,「畢竟研究比較孤獨,要能靜得下心。」
【未來出路】
適合就讀對象:喜歡思考、具有邏輯與思辨能力、大學科系背景不設限
可能就業產業:媒體或新聞業、中小學教師、文化產業、政府公職等
主要職位:學術研究人員、中學教師、華語文教師、新聞媒體人員、文字工作者、文史導覽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