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大家嘴上都做得到。父母的「不放心」根源於天性,前不久一位好友——博士,也是一位大學教授,在臉書上抱怨:她的兒女都上大學了,自己也早過了不惑之年,不過是和老公逛夜市,超過10點回家,爸媽有必要奪命連環叩來表示關心嗎?
我回應了表示無奈的貼圖。她又回說:唉,我姐都快60歲了,沒住在一起,還一樣被他們這樣管。我發了幾次脾氣都沒辦法,只能安慰自己,他們年紀大了,需要安全感。
她的父母一直認為,她之所以能夠這麼優秀,全是他們「培養」出來的,而她的人生,如果沒有他們,必然像沒有明燈的黑夜。孩子像一個珍貴的小物件盆景裡的細嫩盆栽,只要一輕忽,或沒在眼前出現,就擔心他們會出事。父母把擔心當成控制力的延伸,屢見不鮮。多少控制假愛與擔心之名而行。
父母要有自知之明,雖然,不易。
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是很大的課題。不只是觀念問題。
獨立性需要實習。妙的是,每一代孩子通常連實習機會都要經過抗爭,才能打破頭頂上的柵欄。我們這一代,有人罷考棄學以求得自己想過的生活;有人被關在浴室裡,要爬窗才能出來見好友或初戀情人;有人為了逃出一個家及早跳進一段不適合的婚姻;有人故意選擇離家很遠的大學就讀,逃家才有自由。
易於被填鴨,不等於資優
我是獨立性很高的人,可說是「不讓鬚眉」吧。所謂「我的獨立性」大概有幾方面:
一,思考上的獨立:對任何事情,不會人云亦云,或媒體說什麼就相信什麼。想做什麼事時,先蒐集資料,而不是東問西問,沒自己看法。
二,行動上的獨立:大部份人如果想要學習新東西,或者進行旅遊計畫,通常都會呼朋引伴。朋友罷學,很容易被影響;朋友不去,全團取消。年華老大時叨念著「千金難買早知道」,在怪這人那人就夠花時間了。要人「陪」才能做,是90%的台灣女人的特色,從小時候手牽手才能上廁所,逛街穿衣服要有人讚美(通常是售貨員)才敢買。
三,求知上的獨立性:家長天天要孩子讀書,自己十年來不讀一本書。離開學校後,大概有一半以上的人失去了求知精神,等待著知識上的退化,我們的教育也向來填鴨,沒有讓你發現求知的樂趣。
填鴨是往下填,求知要往上走。如果易於被填鴨等於資優,那麼,請便,我們走我們的路吧!你以為在你掌中,他才安全,並沒有估量到,他們將面臨的這個世界,比你過去那半輩子變化劇烈千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