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進西門町最熱鬧的漢中街,街道更為濃豔,幾乎每三步一哨,就能瞥見一個比一個還要招搖的髮廊業者廣告。很多人不知道,西門町,其實是全台美髮店最密集的地方。
善於逆向思考 洗頭小弟做到大老闆
毫不誇張,泛西門町商圈,大大小小美髮店,加起來超過200家,如果每間10個設計師計,算下來至少有2000名設計師在這一區執業,倘加上設計助理,整個美髮從業人口更達3000人。
「全台莫約一成的設計師,都擠在西門町搶客!」in%Hair Salon&Café美髮沙龍總經理葉名威一語道破,美髮業在西門町短兵交接的激烈態勢。也因此,美髮業想要在西門生存,除了靠口碑,經營模式更得推陳出新。
2012年在成都路上開幕的in%Hair Salon&Café,就主打全台首創複合式美髮店,結合咖啡廳,讓消費者除了美髮,在燙、染等較為耗時的工序中,還能輕鬆享用輕食咖啡。
正因為緊抓顧客心理,讓別家久候不耐的客人紛紛跳槽,經過三年多,終於在西門町穩住陣腳。
2015年11月又在漢中街租下第一排三角窗,250坪,開第二間店。旗下擁近百名設計師坐陣的店,除了卡司堅強,每月營業額更衝上逾500萬元,坪效足足是同行的數倍。
老闆葉名威年僅31歲,18歲在西門町出道,從洗頭小弟做到設計師。22歲那年,正值金融海嘯,美髮店一間間地關,他逆向操作租下60坪店面當老闆,四年後找來包括藝人楊奇煜等好友合資,再砸2000萬元,打造第二家店,成就今天的規模。
當初會突發奇想,把咖啡和美髮結合,其實是意外。葉名威回憶,這座咖啡和美髮混搭的店,咖啡廳的部分,剛開幕時只是一般大廳等候區,但很多上門的客人,一遇到燙、染等較耗時的工序時,都會拜託設計師幫忙買吃的,「設計師都成為附近披薩店,甚至是阿宗麵線的常客,」葉名威笑說。
他靈光一閃,把二樓大廳改裝成咖啡店,希望久候挨餓的客人,就近在店內消費,也免得設計師還得充當「外帶小弟」。
只不過,這個看似獨創的經營模式,一開始竟不如預期,反讓業績變差,「很多人想要剪頭髮,走上二樓看到的卻是咖啡店,以為走錯,默默轉頭就走。」苦苦宣傳半年,才讓消費者明瞭,這是一家新型態的美髮院。
沒有蛋塔效應 用專業穩住基本盤
然而,許多店家找到新噱頭,常熱潮一過即黯淡收場,但這家店卻沒出現「蛋塔效應」,原因是對於設計師硬底子的專業更重視,才能穩住基本盤。
in%Hair Salon&Café很敢投資設計師,每年100萬起跳,「這個數字我敢說西門町無人能及,」葉名威強調,他不斷讓設計師上課,跟上最流行的新造型、燙染技巧及觀摩各種大型髮型走秀,光請所有設計師參觀,一場動輒20萬元起跳。
除此之外,在西門町,粗估六成左右的美髮沙龍店,都是採設計師租位抽成的經營模式。好處是,店東穩定收租與抽成,不需承擔設計師的成敗,但設計師也只把美髮店當作房東,「寄宿心態」下,很難有認同感,「設計師很可能良莠不齊,或是剪髮品質不一,」葉名威觀察。
但in%Hair Salon&Café的設計師都是員工,「美髮業就是『人』的工作,設計師被尊重了、有認同感,才會對客人好。」
另一方面,藝人楊奇煜不僅靠著名氣發揮吸客效應,監督店內的服務品質,亦功不可沒。
楊奇煜說,來到店裡消費的粉絲,倘有餐點走味或感受服務不周,都會到粉絲團留言,讓in%Hair Salon&Café得以戰戰兢兢,進步神速。
為了擴大版圖,他們也鼓勵設計師單飛創業,兩人再以入股方式投資。認真把設計師當成人才,才是最大的競爭力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