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優貸蓋屋享津貼,三代同住美麗花園

金牌農村獎〉杜羅特村

彭杏珠
user

彭杏珠

2016-07-28

瀏覽數 15,800+

優貸蓋屋享津貼,三代同住美麗花園
 

本文出自 2016 / 8月號雜誌 波士頓 地表最創新1平方英里

這個海拔240公尺的迷你偏鄉,進出並不容易,得繞行好幾道蜿蜒小徑才能抵達。接近中午時分,台灣訪問團的腳步聲,劃破山城的寂靜,即便是7月夏季,天氣依舊舒適涼爽。

奇花異草多 轉角都是驚喜

小村人口不到600位,在兩小時的訪談期間,不見任何車子經過的蹤影。由於地處偏僻的鄉下,隨著全球工商業發展,人口外移更是必然結果。

當地居民從西元19世紀全盛時期的1100人,下降至目前大約600人。原先多達70家的專職農企業,目前也僅剩下三家。一度興盛的傳統農舍、豬寮、牛棚,大多被閒置荒廢,再也看不到牲畜了。

村長曼佛雷德.波爾(Manfred Porr)說:「習慣了,就不覺得那麼糟糕了。」

但是,用「危機就是轉機」這句話來形容這個村莊也很合適。

杜羅特村在傳統農業逐漸蕭條後,由於當地婦女有釀製葡萄酒的習慣,竟意外發展出葡萄酒產業。1960年開始出現酒莊,並創立Nahetl品牌自產自銷,目前已是德國重要的白葡萄酒產區之一。

儘管交通不便,卻因物價低廉,不斷有人被花園小村吸引,數十年來,人口進進出出,卻能維持在600人左右。

就在台灣團拜訪當天,午後時分,波爾接到一通電話。放下電話後,他興奮地分享剛榮獲聯邦金牌農村獎章的好消息。

其實,只要繞行村莊舊有環狀步道一週,就知道它為何脫穎而出了。

當地最早期的人行步道是約僅1公里的礫石小徑,這幾年透過農村更新,舊有通道重新綻放光彩,每個轉角處都為訪客帶來驚喜。整個村莊被無數小花園所點綴,就像一座布滿奇花異草的大花園。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家家戶戶農舍旁種滿花草,還有果實累累的櫻桃樹。甚至還有花樹銀行區,種植世界各國的品種,做為園藝訓練所,並提供居民種子栽種。

由於德國採聯邦制,各地的邦政府都可單獨制訂法規,杜羅特是少數可以課稅、擁有獨立預算的村落之一,因此有能力改造農村,甚至還能提供便宜的土地、優惠貸款,以及房屋津貼,讓青年在父母住家旁興建現代化房舍。多年來,造就出的三代同堂居住空間,已成為當地特色。

路旁的新舊建築物交錯,卻不突兀,滿足年輕人對現代化設施的需求,也緩解老者無人照料的社會問題。村子的人口結構也愈來愈健康,老青幼分布平均,各占1/3。

與鄰村合作幼兒教育問題

臺德協會研究員林穎禎指出,改善偏鄉人口結構,帶來三代同堂的成果,正是聯邦政府鄉村發展的施政重點,也是杜羅特村榮獲金牌的原因之一。

為解決兒童的教育問題,杜羅特村知道單靠自己,無法維持年預算達1800萬台幣的幼兒園,必須結合鄰近社區。於是透過共同出資,在隔壁村設置幼兒園,每天提供免費交通車,接送村裡64個孩童到兩公里外的幼兒園上課。

外界都很納悶,杜羅特的規模比隔壁村大一倍,幼兒園為何不設在境內?「原本三個村都要做的事,就讓二個村去做,即便有一個村不用做,卻享有利益,也沒有關係,」波爾坦承,溝通過程非常困難,必須讓三方都得利,才能建立合作機制。

擔任村長達32年的波爾也很重視公民參與,大小事都要村民表決,例如曾有人建議打掉城牆、將羊腸小道拓寬成馬路,他就訴諸村民投票,遭多數否決。居民認為保有舊城牆遠比讓大卡車通過還重要。

當然也有村民反對或質疑為何要參加農村競賽,但每個月僅領取微薄車馬費(600歐元)的波爾並不洩氣,他帶領五位村民編撰完成村莊的發展史,持之以恆的耕耘,最終換來甜美果實,如今社區活動中心內掛滿歷年參賽的大小獎章。

7月8日甫獲得2016聯邦(中央政府)金牌農村獎章,就是對杜羅特村最大的肯定。「一定要有人先做,才會吸引更多人參與,做了就會有結果,」波爾肯定地表示。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