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冠達,這個名字對台灣讀者或許很陌生,但當《遠見》團隊到波士頓,提出想採訪近年在當地生技業最紅的台灣創業者時,他幾乎是所有人第一個提到的名字。
盧冠達是誰?現為麻省理工學院(MIT)生物工程與電機系合聘副教授的他,曾被《麻省理工科技評論》(MIT Tech Review)評選為TR35全球創新青年。過去得獎者包含雅虎創辦人楊致遠、Linux之父Linus Torvards等。
更令人側目的是,才30多歲的他,已先後共同創辦過四家生技公司。最新的Synlogic,成立不滿三年,已獲創投資金7000萬美元(約台幣23億元),連前身為亞培西藥事業的製藥大廠艾伯維(AbbVie),也上門尋求合作。
「這樣年紀輕輕就能在生技領域開出四家公司,是非常非常多的,」MIT技轉辦公室(TLO)前主任妮爾森(Lita Nelsen)肯定地說。波士頓台灣人生物科技協會(BTBA)陳映嘉指出,「這代表有研究成果,所以才開得出公司來。」
時常在台、美間奔走,對波士頓生技圈相當熟稔的生技中心董事長李鍾熙,聽到盧冠達,也給出「很厲害」的三個字評價。
盧冠達有個知名父親,即台灣半導體產業協會會長、鈺創科技創辦人盧超群。他從小看著父親創業,設計積體電路。或許是受此影響,高中畢業後進波士頓MIT就讀,一開始選的也是電機系。
「但波士頓是一個滿特別的地方。雖然是念電機,卻很容易遇到一些奇奇怪怪、不同想法的人,」盧冠達笑說,他原想進入熱門IT領域,甚至大一就到一家網路公司參與草創過程,卻漸漸發現自己對生物更有興趣。
尤其當時開始有人從工程師眼光切入生物學,開拓出合成生物學(synthetic biology)的領域,更讓他著迷。盧冠達解釋,編碼電腦寫程式,這個方式已發展得很完善,一支手機就可以開發出成千上萬個App,「但人體細胞要怎麼編碼?還是一個很大的未知。對我有很大吸引力!」
盧冠達在博士班期間,發表一篇論文證明可以對噬菌體(bacteriophage,病毒的一種)進行基因改造,用以有效殺死一些具有抗藥性的細菌,引發廣泛興趣,許多人因此建議他創業。
儘管有個富爸爸,盧冠達創業卻沒靠爸,反與同學寇里斯(Michael Koeris)結伴參加一大堆創業競賽,一路下來,共贏了六、七萬美元獎金。這些紀錄又助他們爭取到風投資金、政府補助,及學校貸款,總計籌到約500萬美元後,正式創業,提供檢測食品安全的客製化噬菌體,也就是後來的Sample6公司。過程雖辛苦,但盧冠達說:「這也是最好測試,證明你的技術有沒有人埋單。」
首創 把細菌放到人體內治病
隨後,盧冠達在Sample6掛職顧問,又陸續創辦兩家公司,更在2013年成立Synlogic,目標是將基改微生物基因放到人體內治病,且可以根據不同體質發揮不同藥效,堪稱是「智慧型藥物」。
波士頓生技業人士觀察,過去從沒人想過,可以把細菌放到人體內去治病,盧冠達是最早看到、並找出解答的人之一,潛力無窮。
但盧冠達看的不只如此。他認為,從電腦、工程角度研究生物學,正處於關鍵的孕育階段,現在只是開始,還有很多突破空間,就像半導體領域,1947年電晶體發明後,還要經過十餘年才有英特爾的誕生,因此生物學未來的發展難以想像。
若說盧超群是上一代台灣電子業浪潮中不得不點名到的代表性人物,那麼預見生技前景,盧冠達就是這波生技業崛起趨勢中不可忽視的新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