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多位高雄醫學大學師生沒料到,揭開今年夏季的,竟然是一連串比艷陽更熱辣的校方與董事會對立。
從今年4月,校長劉景寬與董事會公開互相指責後,高醫大突然成為教育界關注的焦點。5月,不少學生也介入,要求董事會說明未果,衝進董事會。到了6月,十多位知名產官學界高醫大畢業校友,輪流到校園開講,痛陳董事會歷年爭議。包括陳其邁等三位立委也出面聲援學生。
「我們一定要努力到陳家退出高醫董事會為止!」66歲校友、前國策顧問陳永興眼神掃向台下學生,寫著「自己的高醫自己救」的黑紅旗幟,在他背後翻飛如烈火。
這所南部醫療巨塔,風暴因何而起?
遠因〉
公共財淪私產 埋下導火線
高醫今日的爭議,其實早在60年前創校初期就埋下了遠因。1954年,當時台灣第一位醫學博士杜聰明帶著一批醫界精英從台大南下,在地方士紳捐錢、捐地資助下,成立高雄醫學院。因此,高醫雖是私人成立,但並非私人財產,而是集眾人之力回饋社會的「公共財」。
不料學校才成立八年,董事間的明爭暗鬥,就隨著院長杜聰明的一紙辭呈浮上檯面。當年,杜聰明指責董事會排擠醫療專業人士、帳目不清、黑函抹黑等,架空校方行政權,與董事長陳啟川反目。
「這一次的爭執,完全基於私利,昭然可見,」高醫同學會當年就上書教育部,指責董事會。
當年那一場震驚醫界的紛爭拖延四年,還動員了時任行政院政務委員連震東等人出面調停,最後杜聰明、陳啟川雙雙辭職,才告平息。
但從此之後,醫界代表就陸續退出高醫董事會,陳家逐步接掌席次,1972年後,陳啟川與其子陳田植先後任董事長超過40年,引發「家族世襲」疑慮,埋下日後董事會與校方互鬥的導火線。
近因〉
校務發展 長期認知歧見深
高醫今日的爭議,也源於近十年來,校方與董事會對學校發展的認知,存在歧異。
高雄醫學院附設醫院全名為「高雄醫學院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紀念陳啟川之父陳中和),大廳中央迎面的是陳啟川半身銅像,校園裡還有「啟川樓」,陳家人也能免費看診,不明就裡的人皆以為陳啟川是創辦人。陳家席次占1/3的高醫董事會,也多次去函教育部,要將創辦人改為陳啟川,但都被打了回票。
「高醫只有一位創辦人,但不是陳啟川,」高醫牙醫系助理教授柯政全,秀出校友調出的教育部原始文件,「創辦人」欄只有「杜聰明」一個名字,陳啟川與另外11人均列名董事。
因此,董事會種種「去杜聰明化」的行徑,看在校友眼中無異是陳家私利凌駕醫療專業;加上校方行政主管多是校友,與董事會的摩擦更有增無減。
例如,校方想買下附近的診所做為長照中心,董事會不同意;校方申請興建岡山醫院擴大經營,董事卻向教育部表達異議;最嚴重的一次,董事會插手人事,鬧出附設醫院院長「雙胞案」。種種經營主導權之爭,使高醫近年已遭教育部扣除1500萬元補助款。「董事會出狀況,卻是學校被罰!」高醫國際長鄭丞傑氣憤難平。
根據私校法,大學附屬機構如醫院,「其盈餘應用於改善師資、充實設備及撥充學校基金,除法令另有規定或學校主管機關核准者外,不得以任何方式對特定之人給予特殊利益」;但校友們擔心,董事會的目的是「校院分治」,不願花錢發展學校,只想主導年營業額破百億的附屬醫院盈餘資金流向,使連續四任校長都與董事會傳出不快。「校長忙著跟董事會鬥法,就不會有心力管學校發展,」高醫大性別所副教授成令方觀察。
對於種種爭議,高醫董事會婉拒接受訪問。僅在網站聲明稿指出 ,「校院分治」只是道聽塗說,分化團結。
校長室與董事會就在同棟樓,卻如背道而馳的雙頭馬車,讓不少校友們看得心驚。鄭丞傑在台北醫學大學十多年,看著董事會兩度遭教育部解散的北醫,從遠遠落後高醫,到現在病床數、醫師數、論文數和大學錄取分數,全部超越高醫;中國醫藥大學近年也急起直追,眼看就要迎頭趕上,「高醫再不發展,輸定了!」鄭丞傑相當著急。
引爆點〉
董事遴選爭議 恩怨白熱化
校友與董事會的關係,就像一顆倒數計時中的定時炸彈,最後引爆點竟是今年的總統選舉。
原來,副總統陳建仁是高醫董事,去年底為了參選而請辭。高醫校友希望「院士換院士」,陳建仁也推薦了中研院院士校友余幸司與魏福全,不料遭到董事會推翻,最後選出兩位名望一般的校友。
「魏福全在長庚系統,余幸司在北醫系統,高醫卻不用他們!」校友群情激憤,董事會又隨即頒布「校長監督與考核辦法」,明訂只需三位董事同意,即可解聘校長,引發校長劉景寬在學校網站公開回擊,董事會裡颳了60年的風暴,一夕間攤在全校師生眼前。
牙醫系六年級林子盟與醫學系五年級許容瑄,要求校方與董事會說明爭議;成令方也發起聯署要求決策透明,兩週湧入近1500個簽名支持。董事會卻未正面回應,只要求校方「妥善處理」師生抗議,最後演變成5月底的「透明革命」──十多位校友、立委、學生輪番校園開講,吶喊「解散董事會,教育部接管」。
「解散,派公益董事進駐,才能浴火重生,」高醫工會理事長吳國揚斬釘截鐵。參與透明革命的醫學系四年級李見賢則說,他日後想留在高醫系統執業,理應「乖一點」,「但這次不站出來,以後就不會有人站出來。」
「我們的總指揮是杜聰明校長,我們被他創校的精神指揮,」如同林子盟在臉書的呼籲,60年前,杜聰明為台灣醫學教育站出來,這一次,高醫師生也要為私校轉型正義站出來。
【北醫花20年重振董事會 終從谷底翻升】
1981年,北醫董事會因財務流向不明,遭教育部下令解散,一度導致管理系統空轉,甚至發生沒教室、沒老師上課的窘境。學生於1989年發起抗議,公投要求解散董事會;1992年董事會終因無法完成董事改選,再度遭教育部解散。
教育部成立董事遴選小組,以當時高雄醫學院院長謝獻臣為首,組成新董事會,協助北醫重整。
往後,中研院院士吳成文與北京星巴克前董事長、北醫校友李祖德陸續接任董事長;三位醫界與商界精英一共花了20年,終於重振董事會,使吳興街一角的小醫院脫胎換骨,壯大成擁有三家醫學中心的大型醫療集團。
連上北醫網站,現任18位董事名單、背景完全公開,包括中研院副院長王惠均、前國科會主委魏哲和、名律師陳玲玉等。「董事及監察人行事守則」明確寫著,「董事及監察人皆不得介入本校或附屬醫院之採購」,亦應利益迴避。揭露、自我要求程度之高,私校罕見。北醫從谷底翻身的經驗,已成為不少高醫師生的借鏡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