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以「地產地銷」的概念,在醫院裡打造了一間名叫「收成市場」(Harvest Market)的餐廳,餐廳的食材來源,都向醫院附近的農場購買。
醫院自己也有一塊農地,栽種了多種作物,包括食用花卉、香草,以及各式蔬菜等。他們把這些食材,以強調「手工」的方式,設計烹煮成一道道可口的創意料理。
醫院餐廳也費盡心思,透過時尚裝潢,及整潔明亮的用餐環境,讓人彷彿來到高級餐廳的錯覺。
醫院並非只讓餐點變好吃這麼簡單,主要是想向民眾推廣「食育」理念。讓民眾知道,哪些食材產於當季?這些食材具備哪些營養價值?每年春、秋季,醫院農場收成後,更舉辦餐會,邀附近民眾參加。
日本一間叫做FCN(Farmer Child Nutrition)的營養晚餐便當店,也是專門在推廣食育教育。
就像台灣的學童,日本的小學生下了課要上安親班,或為了升學補習到很晚,因此離開學校後,學生經常自己亂買東西充飢。
先懂食育,才懂食安的重要
東京一名原本擔任國小營養師的女子,名叫椎名伸江,看到這種情況常感嘆,家長那麼努力為孩子健康把關,一下課卻全破了功。後來她辭去營養師一職,開了FCN便當店,使用當季、當地食材,堅持不要半成品及化學調味劑,並推崇日式飲食,主食以米飯為主,佐以魚、肉等,還有水果或手工甜點,每個便當看起來都秀色可餐。
她與各個補習班合作,銷售便當給學童當晚餐,便當上也會附上她親自手寫的食育小紙條,告訴小朋友當天的食材具備什麼營養,產自哪個地方,很多孩子吃完便當,還會在紙條背後寫下感想。
早在20年前,澳洲就規定,每個學生都要了解吃進口中的那些食物從哪邊來,還要明白食物有哪些營養,並且要學習如何烹調才好吃。
日本也一樣,對他們而言,「食育」比政府嚴加管控食安來得重要。如果學生對「食育」沒概念,未來長大成人,也就不懂得「食安」的重要性。
我認為台灣「食育」的基礎很薄弱,學校外包給廠商的營養午餐,顧及成本因素,只好大量使用便宜的再製品或加工品,再加上父母工作忙碌,經常讓孩子外食,絕大部分孩子都吃的不太健康。
目前台灣已有幾所國小開始推動使用在地食材的有機午餐,並編列食育教材,灌輸學童食物里程、有機農業和環境保護等概念,但仍嫌不足,應持續加把勁,才能達成「飲食革命」的目標。
(王一芝、陳承璋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