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到大陸的古鎮麗江,當地傳唱一首流行歌,以麗江特有的手鼓去詮釋,當時整個城鎮幾乎走到哪,都不斷反覆播著這首歌。之後每次想到這首歌,麗江的景色就會立刻鮮明地浮現在腦海。
到峇里島也會不停聽到當地鏗鏗鏘鏘民俗音樂的敲打聲;對日本的印象則是來自酒吧的爵士樂,他們播放的爵士樂都精準地配合著每種不同氛圍,就像村上春樹小說裡描述的那般。
旋律可在人的腦袋停留很久,藉音樂回憶過往時光、經歷或人和人之間的互動,比文字更深刻。
例如,小學三、四年級時,只要和父母開車出去,我一定坐後座,當時的他們,總是在車上播放鄉村音樂,以至於現在我只要聽到鄉村音樂,就會想起那個年紀的我。
音樂妝點氛圍,感受在地風格
我年輕時到美國念書,對任何事情都感到好奇,任何類型的音樂也幾乎來者不拒,從嘻哈聽到搖滾,進入每個音樂領域,就會更了解歌曲背後的文化背景。有一陣子我很迷饒舌歌(Rap),進而逐漸對黑人的歷史感興趣,才了解黑人唱饒舌的原因,主要是曾有一段時間被打壓、歧視。
目前台灣流行音樂仍走在華人市場的前端,引領風潮,雖然中國大陸挾著廣大的市場及資金,不斷想取代台灣音樂在華人市場的地位,但是台灣從上到下的產業鏈建構得相當完整,地位很難被動搖。
也因此,台灣在地音樂絕對是服務業創造品牌識別度重要的元素之一,如果能在自己經營的服務場域,巧妙運用音樂妝點氛圍,讓觀光客來到這裡,聽見音樂就能感受台灣的生活風格,這比看一本書或欣賞一幅畫,還要更容易讓觀光客體驗到台灣文化的深度底蘊。
音樂與服務業的完美結合,其實早在美國小旅館被普遍應用。
十多年前,這些美國小旅館,總愛播放一些風格迥異的特色音樂,營造不同氛圍,像是沙發音樂或是電音。
很多國際知名連鎖旅館都有創造年輕潮牌,而這些之所以能在全世界大鳴大放,正是因為他們把當年小旅館的特有文化商業化,配合不同的音樂節奏,營造出文化氛圍,讓人一走進去,馬上就能感受到強烈的品牌識別,這是他們之所以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這幾年台灣流行音樂轉變很大,開始朝歐美模式蓬勃發展,不管主流或非主流,種類愈來愈多。
如果服務業願意想辦法與這些原創音樂結合,除了讓自己品牌的識別度更鮮明,無疑也是支持台灣流行音樂更多元發展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