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總統當選人在參與競選的過程中,曾經提出一些重要產業政策,希望加強台灣的經濟發展與產業轉型。此處我們想針對其主要產業政策加以評述,並且提出一些建言,希望對於其未來的產業政策有所助益。
在蔡英文總統當選人的政見白皮書中,列出了新政府未來想要加強發展的五項重點產業,包括智慧機械、亞洲矽谷、綠能產業、生技產業與國防產業等。以下我們就針對這五種產業的特性及其目前發展的情況,來說明這五種產業未來在台灣發展的可能性,及可能創造的產出及就業效果。
應全力發展智慧機械產業
首先,在智慧機械產業方面,智慧產業包括自動化與數位化的機械製造等,由於過去台灣在機械產業方面發展不錯,加上在電腦及數位科技方面的能力持續升級,因此把電腦產業與機械製造結合成智慧機械創新產業,一直都是台灣產業發展很好的利基及方向。而目前政府所推動的「生產力4.0」方案中,智慧產業就已設定為重點發展方向,因此我們認為智慧機械產業在台灣應該是有很大的發展機會和空間,值得加大力度來發展。
持續讓台灣成為亞洲矽谷
其次,在發展台灣成為亞洲矽谷的政策方面,由於長久以來台灣在資通訊產業軟硬體方面,就有相當不錯的發展,再加上全球物聯網的發展可以說是無所不在,因此現任政府就一直朝此方向發展,其中國發基金已投資許多各式各樣的基金,包括直接投資在矽谷的「台矽基金」等,積極連結台灣與矽谷之間的投資、生產與技術之間的關係。
另外,發展智慧城市也是建立台灣成為亞洲矽谷的政策目標之一,而此一政策也是現任政府努力的方向,因此我們認為建立台灣成為亞洲矽谷的政策應該是可行,值得新政府去努力。
推動綠能 不容易但勢在必行
第三,發展綠能產業方面,對新政府有兩個重要政策意含,第一是加速廢核,依新政府目標是希望2025年達完全廢止使用核能。因此,為彌補停止核能發電所產生的缺口,新政府須大力發展替代能源。另一方面,台灣為配合國際減碳目標,未來在發電及其他產業減少產生CO2的目標下,最好方式就是發展綠色能源,包括太陽能發電、風力發電及其他再生能源等,如此可補足停止核能發電所出現的缺口;另一方面,又可達減碳目標。
然而,以台灣現在再生能源發電量不到總發電量2.8%的水準來看,未來新政府想要把綠能發電量提高到現在核能發電量占總發電量約16%的水準來看,是一個非常非常困難的目標。
另外,現在風力發電因風切所產生的低頻噪音,已受在地居民反對,未來若要大量增加風力發電機組,大概只能建置海上,如此一來發電成本將大增,且更難找到適當設置場所。再說若要大量設置太陽能發電板,例如養水種電政策,要達目前核能發電產出的電力,可能需要大量土地,不知未來新政府要去哪找這麼多的土地進行太陽能發電?
另外,即使再生能源生產量能達核能發電量,仍有個困難問題,就是由於核能發電較穩定,通常用來做基載發電,滿足基本供電需求;而再生能源易受天候影響,發電量較不穩,無法當基載發電。因此,在廢除核能的政策下,如果要維持基載發電的穩定,就必需走回使用傳統的化石能源來支應,因此又會產生更多的CO2,這對於減碳的目標又會造成嚴重防礙。無論如何,未來新政府要大力推動綠能產業,必然是一條艱辛的道路。
生技發展 恐造成分配惡化
第四,在發展生技產業方面,一般而言其包括製藥與醫療等,由於台灣人口老化的速度很快,未來對於生技產品的需求會大量增加,因此近年來發展生技產業是許多國家的重點方向。
就製藥產業來說,有幾個特性,包括高技術人力投資(但其他就業人員很少)、大量資金投入,及風險很高。因為一般而言,各製廠生產技術差異不大,當大家都針對某種疾病研發某種新藥時,各家都會投入許多人力及資金,這時就要看哪家藥廠能成功且最快開發出新藥,就可拿到此新藥專利,賺取龐大利潤;相反的,其他藥廠的投入就完全泡湯。簡單的說,這就是贏者全拿的標準例子。
問題是,一家藥廠要投入多少種的新藥開發案,才能夠拿到一、二種新藥的專利呢?如果藥廠的財力不足,可能在還沒有拿到任何一種新藥專利之前,就花完了所有的資金,而被迫中止營業,所以沒有足夠資金是非常不容易進入此一產業。
另外,由於新藥開發需高技術人員投入,因此的確可提高對高級技術人員需求,但這只是少量人力需求,對一個國家的整體勞動需求的幫助是非常有限的。以最近很紅的浩鼎公司來看,其股價最高曾達每股700多元,整家公司市值達數百億元新台幣,雖還沒生產任何產品。然而這麼高市值的公司,全部員工僅80多人,也就是說,每個員工身價都很高,但創造的就業非常有限。也因此,未來台灣生技產業如果成功發展出來的話,一個不利的副作用就是會造成所得分配的惡化。
國防產品生產 得仔細評估
最後,在國防產業方面,由於台灣每年要花上大量經費向美國或其他國家購買武器,因此如果我們可以自行研發生產所需要的武器,不但可增加我們的國防,而且甚至還可以創造出新的產業,對於所得與就業的增加都會有所助益,因此,「國艦國造、國機國造」就成為一個很響亮的口號。
然而,此處要說明的是,如果發展國防工業目的是去製造我們無法取得的船艦或飛機,那麼為了國防目的,政府投入許多的資金也許無可厚非,因為國防安全是無可代替的。不過,由於產量很少,因此必需付出更高的成本,這是無法避免的結果。
但如果想把軍用飛機或船艦生產當產業般的大量生產,降低生產成本,甚至未來還可以達到出口的目標,如果新政府想把國防產業當成一個重點產業來發展的話,可能還需要仔細的再評估才行。
另試想台灣真能生產自製潛艦,要賣給某國,美國會不會反對,因為是否搶走他們生意?再試想中國大陸會不會阻擾?也就是說,國防產品出口其實非常不容易,因為其中會牽涉到複雜政治因素。
不過,如果台灣只針對某些國防產品的一些主要零組件生產的話,也許受到的政治阻力會較小,或許我們就有大量生產機會,也因此發展成某一產業的機會也就比較大。總之,在選擇發展適當國防產業時,一定要再經過仔細的評估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