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來人往的台北車站,33歲男子在美食街用餐時突然倒下,引起騷動。消防局同時接獲五通電話報案,立即派員前往。在抵達前,現場有民眾先幫忙施行CPR(心肺復甦術),並找到站內的AED(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又稱傻瓜電擊器)急救,CPR急救約四分鐘和AED電擊一次後,被施救者的生命跡象開始復甦,此時救護人員也抵達了,接手送往醫院醫治後,已恢復意識,救回一條命。
場景來到南部嘉義轉運站。80歲老翁候車時突然昏倒,無呼吸與脈搏,所幸員工找到站內AED電擊,加上熱心民眾施以CPR,順利救回一命。
五分鐘內急救 存活率大增
心臟病已是國人的第二大死因,衛福部2014年統計,每27分5秒就有一人死於心臟病。國外研究顯示,意外發生時,若能在患者心跳停止的一分鐘內,立即給予電擊,心跳回復正常節律的機率高達九成。而每延遲一分鐘,存活率就下降7%~10%。
國內研究顯示,台灣每年平均有兩萬起突發性心跳停止案例,但平均出院存活率不及3%。出事現場若裝有AED電擊器,能在五分鐘急救的黃金時間內派上用場,存活率也會大幅提升。
一個社會進步指標很多,讓民眾安心居住也是其一。近幾年來,世界各先進國家都把民眾心肺復甦的能力,以及能緊急救命的AED普及率當成重要的公共政策。
2013年7月衛福部公告,人流量高的車站、機場、賣場、學校、百貨公司、觀光景點等八大公共場所須裝設AED。當時國內有5000多台AED,至今年2月統計,增加到1萬多台,其中裝設在公共場所的有7000台。
43.5%受訪者聽過AED
為了解民眾對AED的認知度,以及公共場所普及率的滿意度,《遠見》民調中心在2015年12月針對20歲以上民眾進行「AED認知與態度民意調查」,約有四成三(43.5%)民眾聽過AED,其中20~29歲族群有六成聽過,高於其他年齡層。
早在2013年,當政策剛要落實時,《遠見》民調中心曾針對全台各縣市調查,當時聽過AED的比率僅三成九(38.8%),顯示三年後,民眾認知率有微幅成長。
調查也問及,你知道哪些公共場所裝有AED?結果三成以上民眾知道交通要衝、大型集會場所和學校、購物中心和交通工具上有設置;但仍有超過四成(43.1%),不知道任何公共場所裝有AED。
而認為公共場所設置AED情形「足夠」的民眾,為兩年前調查(7.3%)的2.5倍(18.8%);但是也有超過半數民眾認為AED數量不足,需要加強。
至於應優先設置在哪些地方呢?有近三成優先選擇生活好鄰居的便利商店,其他如高鐵、捷運、百貨公司、里長辦公室∕社區活動中心,也在建議名單裡。
其實全台AED都必須跟政府登記,目前五成在學校,便利商店僅占1%,與民眾期待的落差很大。
日本全國設置逾62萬台
在《遠見》主辦的「關鍵時刻,擊時救命」AED研討會上,受邀來台的日本AED急救專家、東京國士館大學教授田中秀治(Hideharu Tanaka)指出,目前日本全國裝有62萬8000多台AED,每年還新增9000台,其中34%裝在公共場所、32%在學校,其他地點如便利商店、百貨公司等。
日本每年有七萬人死於心臟病,為了推廣AED,從小學生就開始教育,防災急救機構並長期贊助馬拉松賽事,讓路跑者能安心參賽,也和NHK電視網合作,在傍晚黃金時段播放AED急救短片,多年努力之下,目前日本七成民眾都認識AED。
他進一步指出,日本一些地區的便利商店也裝有AED,通常是由當地政府採購、消防局維修,免費放置在便利商店;但問題是,很多店員不會使用,因此也僅能建議24小時營業的便利商店,不能拒絕需要的人使用。
回看台灣,對於民眾期待便利商店應優先裝設AED,前兩大業者7-ELEVEN和全家都認為,挑戰很大。
業者指出,過去也曾有血壓計業者想把血壓計放在便利商店裡,但因後續損害、維修問題無解,沒有下文。2月台南地震發生後,前內政部長李鴻源也建議,小七店員去考防災執照,以協助緊急救援,就遭店員「打臉」,「我們才領多少錢?」
業者表示,現實困境是,台灣一萬家便利商店有八成以上是加盟店,加盟是一種商業模式,契約範圍內並沒有包含協助公共事務。此外,第一線工作人員流動率高,也多是工讀生,年輕人來打工是為了賺取生活費,如何要求他們接受教育訓驗。因此民眾的期待,恐怕是不了解便利商店的實際運作狀況。
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馬惠明指出,依照每10萬人口裝設AED的密度來看,台灣目前是44.5台,雖然比不上日本(約393台)、美國(約200台),但和澳洲一樣,也已超過英國、德國、新加坡和香港。
「救人不受罰」 鼓勵伸援手
他認為,目前日本的AED數量是台灣的60倍,未來幾年,台灣的AED數量增加3~4倍,是合理的,只要策略布署,放在對的地方,密度不需要跟日本一樣高,還是可以發揮功效。
「台灣不是AED裝設最早,也不是裝最多的國家,但因為學習美、日,制度可說是亞洲最完備的,」馬惠明說,2013年衛福部制定完成「緊急醫療救護法」,除了要求八大公共場所應裝設AED,也納入「救人不受罰」的免責精神,鼓勵民眾伸出援手。
《遠見》調查顯示,雖然有近八成(79.4%)民眾知道裝有AED的公共場所,對施救無效不需負法律責任,但是,也有高達八成六(86.4%)的民眾,不知道施救者也無需負法律責任,可見民眾對相關法令還是很陌生)。
馬惠明醫師表示,統計上,消防與急救人員抵達救援現場的平均時間是六~十分鐘,每晚到一分鐘,死亡率會增加一成。
但熟悉AED操作與否,是民眾是否願意伸出援手的關鍵。
逾八成民眾不會用AED
《遠見》調查顯示,雖有超過八成民眾不會使用AED。但善良的國人,約有七成五的民眾願意對倒下的路人使用AED急救,而少數不願施救的原因,即以不會用居多(56.1%),其次是不敢用、不知道哪裡有AED等。
調查也詢問,由什麼方式學習AED操作最有效?結果網路或App影片教學、舉辦AED急救課程,以AED內裝有語音引導功能等,是前三項優先選擇。
馬惠明醫師說明,即使過去學過CPR、AED,如果沒有常常操作,平均三~六個月就會忘記,但大規模室內學習已過時,應改採「低劑量、高次數」的學習方式,像打疫苗一樣,不停小小刺激,或利用網路影片小推播,社群媒體不斷提醒,才是新方法。
2015年世界衛生組織宣告,各國應將急救教育納入國民教育中,向下札根,至少要接受兩小時訓練。德國、杜拜已規定,要考駕照的民眾,就要接受急救教育。
台灣AED的裝設率已逐漸跟上國際水準,也有法律保障民眾安心救人;未來更將經由策略布署,處處找得到、人人會使用,讓台灣成為安居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