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教育,全世界都以芬蘭為楷模。但幾年前芬蘭赫然發現,在程式教育領域,引領全球風潮的,竟是芬蘭灣南岸的小鄰居,愛沙尼亞。
對台灣而言,這是個遙遠而陌生的國度,但你一定聽過Skype,而愛沙尼亞正是Skype的故鄉。
2012年9月,愛沙尼亞開始推動「虎躍計畫」(ProgeTiiger),一躍成為全世界第一個從小學一年級開始教程式的國家。他們先培訓小學老師,在20所學校試辦程式教學。第二年,「虎躍」普及到所有公立學校,成為義務教育的一環。
如今,每個小孩從七、八歲開始,就能在學校學習到製作網頁的HTML,並在16歲前,進階到Ruby、Python或Java等程式語言。
「我們從小一或小二就開始學外語,如果你在七、八歲就在學文法規則,那麼學程式語法又有什麼不同?」愛沙尼亞總統伊符(Toomas Hendrik Ilves)說:「程式比任何語言都有邏輯。」
在愛沙尼亞,人們並不覺得程式設計是什麼艱深的學問,或是軟體工程師的專屬地盤,而是簡單、好玩、很酷的活動。
其實,虎躍計畫正式啟動前,愛沙尼亞就有教育界人士開始採用麻省理工學院(MIT)為兒童開發的軟體Scratch,來啟發小孩的邏輯思考能力。他們認為,終極目標並非培養出一群會開發App的新世代,而是要讓小孩從小就跟科技、電腦、網路,發展出更有意義的關係。
這一路走來都結合了民間的努力。當地Mozilla基金會的主管舒曼(Mark Surman)說,八到十歲的小孩可塑性最高,「如果希望小孩未來是科技的打造者,而不只是消費者,這是關鍵年齡。」
愛沙尼亞推動程式教育的腳步如此迅速,跟整個國家的歷史息息相關。
愛沙尼亞為波羅的海三小國之一,曾被瑞典、德國、俄國殖民,二戰期間被蘇聯併吞。蘇聯解體後,愛沙尼亞得以在1991年獨立,但是經濟也跟著崩盤。它既不像俄國有石油等天然資源,也不像東德那樣有西德兄弟可以依靠,僅能憑自身力量,從蕭條的泥淖中爬出。
政府全面E化 網上報稅五分鐘完成
獨立之初的愛沙尼亞基礎建設薄弱,通訊更是封閉,全國人口不到一半有電話可用,和外國唯一的聯繫是藏在外交部花園的一支芬蘭製的手機。但是當時平均年齡才35歲的愛沙尼亞新內閣,卻從網際網路看出:一無所有,也是一種契機。
「我們乾脆直接跳過很多東西,」2006年上任的伊符總統說。譬如,當芬蘭決定升級全境的電話系統,好心的想把他們在70年代建設的類比電話交換系統免費送給愛沙尼亞時,愛沙尼亞拒絕了──他們直接架設自己的數位通訊系統。同樣的,土地登記資料也是從零,直接進入無紙化數位作業。2000年,愛沙尼亞政府甚至宣布,連線上網是國民的「基本人權」。
短短十多年,愛沙尼亞從一窮二白進化為「E沙尼亞」(E-stonia),讓歐美先進國自歎弗如。
2007年,它成為全世界第一個普選時可以上網投票的國家。在這裡,報稅只需五分鐘,公司登記只需18分鐘,甚至可以在網路上和生意伙伴簽有法律效力的合同,是全球首屈一指的E化政府。
今天E沙尼亞能享譽世界,在瑞典出生、美國長大的第四任總統伊符也功不可沒。
今年62歲的他,在美國期間曾聽說肯德基一家工廠因為自動化,裁員數千人,只留100個員工。「如果你是美國人也許很糟,但是從愛沙尼亞的角度來看,我們當時只有140萬人口,我就說,那正是愛沙尼亞需要的,我們必須盡可能電腦化。」
在這種深度E化,高度聯網的環境下,Skype在2003年誕生,成為愛沙尼亞創新指標,從此帶動了整個國家科技創新熱潮,更吸引跨國科技企業紛紛前去求才、投資。
130萬人口 擁1萬多家新創公司
根據世界銀行統計,人口僅130萬的愛沙尼亞,2011年就有1萬4000個新公司登記,而今天光是首都塔林就有150家科技公司。
愛沙尼亞跟台灣一樣,欠缺豐富的天然資源,人才,是他們翻身的最大本錢。因著前瞻視野,全國上下對「資訊教育攸關國家競爭力」的共識,從貧瘠的小國脫胎換骨成為《經濟學人》雜誌讚譽的「科技的世界領袖」,值得台灣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