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Netflix創辦人海斯汀 靠瘋狂點子單挑HBO

全球串流影音龍頭登台 鎖定追劇迷

王怡棻
user

王怡棻

2016-02-25

瀏覽數 62,000+

Netflix創辦人海斯汀 靠瘋狂點子單挑HBO
 

本文出自 2016 / 3月號雜誌 小診所 大醫生100

美國家喻戶曉的影音創流平台Netflix,在今年1月正式登陸台灣。

除了台灣,Netflix近來已一口氣在130多個新市場大舉上線,總計插旗190多個國家,全球用戶直逼7500萬戶,堪稱是網路電視領域最受矚目的企業。

2016年積極布局海外的Netflix,在美國已耕耘19年,早成為許多人生活中的一部分。單在美國,就擁有多達4500萬用戶。根據統計,在尖峰時段,全美網路流量有高達1∕3都是來自Netflix的影片串流。

自製《紙牌屋》等熱門影集更進一步為Netflix打響名號。

目前Netflix的原創內容已橫跨戲劇、動畫、紀錄片、演唱會等特別節目等,加上超過一億小時影片的片庫量,早已是HBO最強勁的對手。

Netflix幕後的靈魂人物無疑是56歲(1960年生)的創辦人里德.海斯汀(Reed Hasting)。到底這是哪一號人物,能打造出行動數位載具上的新巨人?

有工程師靈魂 生意人腦袋

身材瘦高、西裝筆挺,總是蓄著整齊的山羊鬍的他,頂著史丹佛大學電腦碩士的傲人學歷,看起來就像是個典型科技公司CEO。事實上,他不僅有著工程師靈魂,生意人的腦袋,還有著冒險家的拚搏勇氣。

為了抓住網路電視的未來,他把Netflix從DVD租片商,大幅轉型為網路串流影片服務商,更砸下鉅資製作影集,讓Netflix在2015年成為標準普爾500(S&P 500)指數表現最好的股票,漲幅超過140%。

「里德.海斯汀改變了全世界觀賞娛樂節目的方式,」《富比士》雜誌(Forbes)如此評價。

很少人知道,海斯汀出身的家庭在波士頓極富名望。他的父親是個知名律師,曾在尼克森政府的衛生、教育及福利部擔任要職。外曾祖父盧米斯(Alfred Lee Loomis)更是一、二次世界大戰時的傳奇人物,身兼律師、銀行家、與物理學家,曾發明雷達與腦波儀。從華爾街投資成為巨富後,曾在家打造一個超級實驗室,邀請愛因斯坦等大科學家前來做研究,後來成為漫畫家構思「蝙蝠俠」時的原形。

曾賣吸塵器 練就銷售能力

家境優渥的海斯汀,從小就讀昂貴的私立學校,但家人並沒有過度呵護,很早就培養他自立的能力。高中畢業時,海斯汀就做過一年的吸塵器銷售員,在波士頓郊區挨家挨戶的敲門推銷。「有時馬上被趕出去,幸運時能賣出幾台。雖然辛苦但是個很棒的經驗,」海斯汀回憶。

父母十分重視海斯汀的教育,就讀的鮑登學院(Bowdoin College),是美國排名前五的文理學院,文學家霍桑、朗費羅、梭羅等都是校友。在大學時代,海斯汀逐漸嶄露頭角,讀數學系的他,不但得過該系最高榮譽史密斯獎(Smyth Prize),還領導戶外社團去登山及泛舟。

不同於許多創業家20歲出頭就在車庫創業,海斯汀一度曾想獻身軍旅。大學時期加入海軍的預備訓練,然而才兩年就發現自己個性不羈且意見很多,並不適合注重紀律、講究服從的軍隊。畢業後轉而加入和平工作隊(Peace Corps)。

對海斯汀而言,那是一段結合服務與冒險的歷程。他被分配到非洲史瓦濟蘭一所有800位學生的高中教數學,在那沒有電力的地方,他要用木頭生火煮飯,睡在茅草屋的吊床上,每天以玉米裹腹。這段長達兩年的經歷,成為海斯汀一生的養分。

「當你有過口袋只剩十塊錢,必須搭便車橫跨整個非洲經驗,就會覺得創業沒什麼可怕,」他曾對CNN表示。

MIT拒收 史丹佛激發創業心

從史瓦濟蘭歸來後,海斯汀沒有繼續走數學教育的路,而是投身新興的電腦科學。他先是申請了離家比較近的麻省理工學院(MIT),無奈被拒,幸而史丹佛大學接受了他。他在史丹佛愛上了寫程式,更重要的是,在矽谷那個環境裡,他發現創業不再遙不可及。

「以前我總覺得創業家像神,來史丹佛我才知道,他們只是有絕佳點子的一般人。如果他們做得到,我想我也能,」海斯汀曾在接受訪問時這麼說。從史丹佛畢業後,海斯汀先到一家新創公司當工程師,沒多久,他就按捺不住,出來創業了。

1991年,31歲的海斯汀創了第一家公司Pure Software,做的是協助工程師解決程式問題的軟體。1991年是電腦產業快速成長的時代,海斯汀站在趨勢的浪頭上,第一次創業就嘗到成功的滋味。成立不久,Pure Software業績就翻倍成長,公司規模不斷擴充,並在1995年風光上市。

遠見訂閱贈西堤餐券2張,知識與美食一次滿足!優惠組合價$2,880,立即訂閱>>

然而,風光底下卻危機四伏。海斯汀並不知道如何做個稱職的CEO,他對快速成長措手不及,管理陷入一團混亂。不但流動率高得驚人,每場會議都像在打仗。「當公司從10人、40人、120,一路成長到640人,我發現自己不只溺水,簡直已完全沉入水裡,」他對《華爾街日報》形容。信心全失的海斯汀,屢屢向董事會請辭,卻都被打回票。直到1997年,公司被Rational Software以7億5000萬美元併購,海斯汀才如釋重負的拿了大筆現金走人。

用最高薪水 聘最優秀員工

之後,他花一年多構思創業新點子,也思索管理之道。因此,當Netflix在1997年成立時,已擁有獨樹一幟的文化,他給員工最大責任,同時賦予最大的自由。他想要建立一家任何人都不想離開的公司,他想要公司既有新創事業的冒險心與衝勁,又不落入官僚窠臼。

他認為,最優秀員工的生產力是普通員工的二到十倍,於是決定用最高的薪水,聘請最優秀的員工。

Netflix的薪水比業界高一到兩成,而且有人定期調查業界薪資,確保是矽谷最高薪。員工可以自己決定薪資中股票選擇權的占比,而且股票選擇權是即刻生效,拿到可以馬上轉手賣掉,絕不靠選擇權的限制期限綁人。

此外,更特別的是,公司設有慷慨的黃金休假制度,休假無上限,產假可請一年。因為這項福利,有員工請了整整一個月的假回印度老家探親。

嚴格淘汰制 唯精英能留下

但是自由的另一面,是絕對的責任。海斯汀要求每個員工不只要達成預期,還要超越預期。在員工上班第一天,他就會直接擺明跟員工說,「Netflix絕不是個大家庭,我們是職業球隊,如果你表現失誤,第一次警告,第二次就走人。」

不只對失誤容忍性低,公司還設有淘汰機制,定期淘汰最後10%的員工(高階除外)。

鐵血紀律加上成果導向,讓Netflix與矽谷科技公司很不一樣。在Netflix沒有讓人食指大動的員工餐,沒有全套簇新的健身器材,沒有完整的在職訓練。它偏愛經驗老道的資深工程師,遠勝學校剛畢業的新鮮人。辦公室規劃也十足老派,每個人的座位四周都有高隔板,顯示對專注的重視,遠勝彼此交流。

在Netflix,唯一沒有自己辦公桌的是海斯汀。他不像一般高層喜歡氣派辦公室,而偏愛到處「遊走」。一下出現在A會議室開會,一下在B圓桌與同仁腦力激盪,有時則會隨意找張沒人的辦公桌辦公。

如果真需獨處時間,他會躲到自己的「瞭望塔」。

根據《Bloomberg Businessweek》報導,這瞭望塔是位於公司頂樓的溫室,必須特別搬梯子才能爬上去,夏天酷熱難耐,一定要開空調才能待人。但海斯汀仍不改其樂。

投資內容 跨足穿戴裝置

工程師出身、帶有程式魂的海斯汀也是大數據先行者。在Netflix網站上線第一天,就開始不斷蒐集、分析使用者的租片行為,進而做出精準推薦。

他更從龐大使用者數據中,摸索出影集的成功方程式,怎樣的劇情、導演、演員組合,最受觀眾青睞,進而造就了《紙牌屋》等熱門影集。

他也一再把規則打破,有句名言,「公司滅亡很少是因為變得太快,往往都是因為太慢改變。」但也因為這樣的自信,讓他曾經摔一大跤。

2011年,海斯汀宣布調漲串流影片的價格,導致會員大量流失。幾月後成立新公司Qwikster,將DVD租片業務與線上串流業務分開,更引起消費者混淆與股價崩跌,情況嚴重到董事會要求他辭職。

幸而海斯汀在一個月內撤銷原案,並錄影道歉聲明,會員才逐漸回籠,股價止跌。

如今,海斯汀把重心放在海外拓展,並投入50億美元強攻自製內容。同時,更跨足穿戴式裝置,發表「Netflix智慧襪」,藉由偵測使用者進入睡眠,協助暫停影片播放,讓用戶睡醒後可順利看完。

可以預期,Netflix會持續用更多創意,帶給用戶更多元體驗。「大多數創業家的點子,聽起來都很瘋狂,愚蠢,甚至不符經濟效益,但最後都被證明正確,」海斯汀說。

1月登陸台灣的Netflix,其實在華人地區還要面對來自大陸的愛奇藝等對手。能否贏得台灣市場?仍是未知數。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