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你說,女生一天要喝2500c.c.的水啦!」「你那兩顆藥不能停,那是軟便用的!」「記得下禮拜再回來照大腸鏡喔!」郭象義一邊操作超音波儀器,一邊拋出連串叮嚀。
醫病有信任 效果才會好
55歲的郭象義曾在和平醫院(現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院區)服務17年,當上消化內科主任,2004年自行出來開業。
不論是醫院或診所,角色再怎麼輪換,郭象義都期許自己能與病人站在同一陣線。
「醫生與病人之間,必須先有信任,推廣衛教資訊,效果才會好,」郭象義相信,好的溝通有助醫病踏出互信的第一步。
與病人溝通,對郭象義來說並非難事。出身基層、從小在三重長大的他,是家族中第一位醫生,這讓他更懂得將複雜病情、衛教資訊化為易懂的庶民語言。
「阿伯,你ㄟ胃沒代誌啦!多呷一些有葉子的青菜就好。」「蛤?番薯不行,ㄟ脹氣。要有葉子的啦!」郭象義說話的對象是88歲的許阿公,為了怕他聽不清楚,忍不住加大聲音。
身為肝膽腸胃專科診所,郭象義的病人有七成是為了相關病症而來;另外兩成則是糖尿病等慢性病的追蹤管控,只有一成是因為感冒這種小病。
為了分流病人,把資源用對位,他將診所的掛號費提升為150元,比別家多50元,如此一來,看尋常感冒的病人就不會往這裡擠。
頗有公益性格、平時就在恩師許金川醫師所創立「好心肝門診中心」看診的郭象義,同時減免65歲以上與中低收入者的掛號費,讓弱勢安心到此治病。
開業還未滿12年,怡和診所中的胃鏡、大腸鏡與超音波等專業設備,已經換過兩輪以上,這是郭象義對自身專業的堅持。
「郭醫師掃超音波,很厲害,」三年前,李小姐因為肚子痛到怡和診所求醫,第一次拿了藥清腸,本來想說已不痛,不想回診。但轉念想到郭象義的專業,又回去照了超音波。
結果,郭象義發現並非腸胃出問題,而是卵巢長了小腫瘤,馬上寫了轉診單,讓李小姐得以在卵巢癌初期就得到診治,癒後情況良好。
「卵巢不是郭醫師的專長,但他卻因為細心而救我一命,」李小姐慶幸地說。
挺過SARS 找回人生自主權
在新竹開了間披薩屋的朱欽銘,也有一種「還好有郭醫師」的心情。
約八年前,朱欽銘的父親被郭象義發現長了一顆近11公分的肝腫瘤,郭象義緊急轉診,幫朱爸爸連續轉了兩家醫院,並建議主治醫師與治療方法。
「郭醫師幫我們做了正確的決定,」朱欽銘說,父親年事已高,郭象義怕老人家受不了開刀,就建議做栓塞,果然讓肝腫瘤縮小至花生米大小。
朱爸爸本來被預期只能活半年,最後卻再撐了八年,才於94歲高壽含笑而逝。
「這八年不只是壽命的延長,更讓我爸活出了一輩子沒有過的快樂,」朱欽銘說,原本拘謹嚴肅的父親,確定罹癌後變得豁達自在,甚至能讓狗鑽到被窩中一起睡。他作為子女,非常感謝郭象義。
之所以能深入理解病人心情,因為郭象義自己也曾面臨生死交關。
2003年,SARS爆發,群聚感染的和平醫院當時是風暴中心,郭象義就鎮守在重災區「B棟」。「我還記得那位殉職的年輕醫師,發病前一天還跟我說過話,」當時肩負調度重任的郭象義,至今回想仍然悸動。
這份抹不去的傷痛,促使郭象義重新思考人生的排序,決定找回自主權,這才走出醫院、自行開業。
「幾年前,我照常提醒病人要多吃蔬果,沒有想到一位年輕女生突然問我:『醫生,那你自己都有做到嗎?』我當下愣住了!」郭象義笑說,自己因為開業忙碌、沒有運動,一度胖到彎不下腰綁鞋帶。但是從此之後,他另聘請了一位醫生來診所幫忙,開始找時間運動,至今已經減掉八公斤。
經常提醒自己透過病人、觀照自身,對郭象義而言,病人亦是醫生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