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東京的原宿地區,現在是巴黎之外的國際流行潮流中心。在紐約曼哈坦區可能引起非議的服飾,原宿人可以怡然地穿著。更有趣的是,傳統與新潮在這裏和平共存,穿武士服的男人和來自西方的模特兒共搭一部電梯,絲毫不覺唐突。
東京,在西方人眼中是由資金堆積的城市,也代表日本人重拾的信心。有人說它的外觀近似曼哈坦,但巷弄間卻處處是東西方文化的衝突點:日式澡堂與西式酒吧並存,合組成東京衝勁十足、有時略嫌怪誕的色彩。
融合文化勇於表現
日本是善於融合文化的。在公元第六世紀到第八世紀之間,日本曾大量吸收中國文化,如書法、佛教、政府體制及教育制度等。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吸收西方文化的過程,與當年華化的過程頗有相似之處:吸收之後以嶄新而迥異的面貌呈現出來:彷彿神似,其實不同。
日本藝術家最令西方同行艷羨的優勢是,日本的經濟獨步全球,給予他們廣大的市場與創新的自由。與歐洲或美國不同,日本的流行風潮不是由上至下。在這個群眾導向的社會裏,注重穿著風格是中產階級的現象,而中產階級人數是極其眾多的。
勇於表現,是西方藝術家稱道的日本另一特點。舊金山亞洲藝術館的卡斯特形容日本人有激進的精神,願意作全盤改變。曼哈坦的一位紡織品設計師認為「全世界最重時尚的是東京的婦女,因為她們不怕表現自已。」
紐約一家百貨公司的設計師湯姆辛形容日本人是「以日本人的眼光向西看」。他說:「他們可以西化,而絲毫無損於其流傳千年的傳統文化。」
不過,並不是每一位日本藝術家都承認自己的作品根源於本土文化。印染家野田哲也(音譯)、服裝設計師三宅一生以及川久保玲都強調自己的「國際」地位,而否認作品與封建日本的美學關連。
利用科技兼容古今
野田甚至說:「日本現在是經濟中心,在歷史上,這樣的力量常能導致藝術成就,可是我們仍在進口藝術。」
野田的藝術或許是他自創的,但日本很早就有絲染術,最初是用來印染和服。野田利用現代科技創新,結果融合了古今與東西的產品,不受時間的拘囿,但明顯是屬於日本的。
另一方面,日本式文化色彩也正不知不覺地滲入歐洲和美國。
在紐約,日式飯糰「壽司」和生魚片已經成為都市中產階級偏好的午餐-他們認為這是一種健康食品,比漢堡或炸雞好得多。
在華府,一個名叫波特利的法國人開設了一家日式髮廊,他自己也作日式打扮。他說:「日本風不是一時的潮流,它會停駐不去,將來比現在影響更大。」
波特利三年前放棄在法國的事業,賣掉他在巴黎的三家店舖。「法國式已經過時。不論在飲食或衣著上,他們都了無新意,只知跟著日本走。」
紐約第十四街的一棟演藝娛樂大廈,是日本建築師磯崎新設計的。西方人贊嘆它的美,認為它完全不似日本風格,但熟知日本現代建築的人卻知道,它展現了日本的現代風貌,正如十七世紀的歌舞伎院代表當時京都的風華一樣。
脫胎往昔精神前衛
磯崎是日本戰後一代的藝術家,這一代在美軍的統治之下長大,但仍深深植根於日本傳統文化。他們揉合現代與古典的創作風格,贏得「日本設計革命」的美稱,而且像豐田、山葉和本田的產品一般,受到西方的熱烈歡迎。
曼哈坦室內設計師史貝克特一九七九年第一次訪問日本,印深感「未來是屬於日本的」。他指的不是工業,而是藝術。他說:「我到法國,那裏的文化、裝飾、家具、藝術令我目眩神迷。但那一切都像是昨日之美。而日本,就像是明天。」它的服飾、設計、建築都脫胎於往昔,但與現代精神嚴絲合縫,而且有前衛氣氛,像是二十一世紀的作品。
美國與歐洲的許多藝術家都受到日本古今美學的影響。大西洋兩岸的服裝設計家承認他們經常借用日本式無拘無束的風格。年輕的舞蹈家也開始有意識地採用歌舞伎和能劇始創的動作與表演方式。
紐約一位藝術經紀人說:「日本在美國的聲勢比以往大了許多。我們在日本產品的環繞之下長大,每天閱讀報紙上有關美日貿易問題的報導。很多人在學日語,日本餐廳到處可見。知識份子和作家到日本去旅遊,就像三十年前到歐洲和英國去一樣普遍。」
有些日本字也已為美國人接受。現在美國報章雜誌談起「大帶(和
服腰帶)」、「禪」等字眼已不需要另加解釋,更不用說歌舞伎、武
士、相撲這類常見的字眼了。
崇日風潮悄然蔓延
日本產品原已遍佈全美,現在更進一步改變了美國人的生活習慣:醬油、醃漬品、手卷、日式拖鞋、拉門,都成為美國日常生活的一部份。
迷戀日本文化原是美國東西兩岸的現象,現在卻已悄然蔓延至內陸。學習日語成為風潮。十年來,在大學裹選修日語的學生人數增加了四○%。日本成為全美關切的話題,美國文化的一部份。日益加強的貿易關係、日本公司在美投資設廠、太平洋兩岸旅遊與通訊便捷,都加速了這個過程。
根據蓋洛普公司的調查,在美國人的心目中,日本的可靠程度與歐洲許多國家不相上下。他們認為由於日本提供產品與服務,自己的生活得以改善。日本帶給他們汽車、食物、流行服飾以及其他的一切,他們尊敬日本。
日本產品贏得美國人的歡心並非倖致。湯姆辛說:「他們對西方人的審美觀點十分好奇,極力想知道我們喜歡什麼,為什麼喜歡。」
這種積極探索美國人品味的態度,也引發了美國人對日本式思考的好奇心。其結果是所謂「禪店」的興起。洛杉磯的報紙上出現這樣的廣告:「把視聽中心、健身房、蒸氣浴都置諸腦後吧。禪室是你的精神庇護所,在這裏你可以靜坐、瞑想、思索你存在的意義。」禪店消費額高達三萬五千美元,不少美國人樂此不疲。
神秘民族參之不透
兩年前,日本相撲選手在紐約麥迪遜廣場表演,連滿三天。這是許多著名棒球隊都做不到的。歌舞伎過去只表演給極少數人看,現在卻在美國定期演出,場場客滿。美國人像觀賞古典歌劇一般,正襟危坐,閱讀說明書,而且受到劇情的感動。
日本食物會風行也是時勢所趨。由於食品藥物管理局提出警告,畜肉所含膽固醇高,不利人體健康,美國人紛紛改食魚肉和鵝肉,而日本食品提供了烹調低脂肪食物的新方法。
不過,日本食品在美國多半仍只能在餐館裹見到;新潮服飾與室內設計也是上層階級專享的。波特利承認日本式的剪髮術並無與眾不同之處,他的髮廊雖標榜日本風格,實際上仍是歐式技術。
正如室內設計師史貝克特所說:「我喜歡日本文化,我喜歡日式庭園;但我參不透他們腦子裏想些什麼。我也不相信有那一個白種人參得透。」
(資料來源:Insight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