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基隆長大,家裡附近有許多造船廠,從小看到工程師帶著白帽子工作,看起來相當神氣,於是暗自許下心願,長大後也要當工程師。
國三那年,父親出車禍走了,為減輕家裡負擔,我選擇就讀中正理工學院電機工程系。報到那天,學校布告欄,斗大寫著某某學長得到「教育部公費」「國防公費」等字樣,我心生羨慕,下定決心要好好念書。
進入軍校後,生活相當規律,我只要一有空就往圖書館跑,每天念書念到關燈才肯離開。投入許多心力下,成績自然就好,最後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績畢業。
大學四年,我最喜歡的是電子學。除了老師講述,也要做實驗,培養動手做的能力。上研究所後,清大材料所的老師一直稱讚我的巧手,這些都是大學的累積。
讓我學習最多的是團隊合作能力。當時時常有機會團體行動,例如整頓草皮或比賽,要學著調配時間和人力,過程考驗的是領導力和耐心。
我因為成績好,在系上擔任副團長,得帶領30多名學生。我經常思考如何帶好團隊,最後體認到,創造和諧氣氛以及讓每位團員自我成長,就是最好的方法。
父親生前總是鼓勵我當老師,他說,老師的工作很神聖,幾句話就能影響他人一輩子。當了老師多年,我對教導有些體悟,有些話想送給學生。學生在校期間,必須要累積「三桶金」:專業能力、品格和團隊合作精神。
團隊合作精神,也是成功的關鍵。我出社會後發現,許多人很聰明,但是成就卻沒有很高,就是因為不懂得如何與他人合作。相反地,有些人善於連結他人、連結資源,就能事半功倍。
此外,我也建議學生多運動,不僅鍛鍊身體,也開拓胸襟。大學開始,我有空就和朋友登山,寒暑假時,更花更多時間漫遊山林。
當越過高山,眺望遠方,心境便會轉換;許多事只要轉念,就能迎刃而解。早點養成運動習慣,相信也能領略其中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