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高中時,台灣面臨嚴重的衛生問題,公共衛生是顯學,於是我就讀中國醫藥大學的公衛系,成為第一屆學生。
雖然當時還很懵懂,但我只要對一個科目有興趣,就會很用心念。系上開設環境衛生課程,例如房屋衛生、空氣衛生、汙染和噪音問題等,這些知識與生活息息相關,讓我覺得有趣、愈念愈喜歡,期末成績甚至拿過100分!
畢業前,我到台灣環境衛生研究所實習,這是很重要的訓練。當時研究人員帶我採集空氣、水等汙染源,回到研究室做化學分析,結合理論與實務的學習,使我很快就融會貫通,相當得心應手。
我是典型的「學以致用」,大學畢業考上高考後,便一路在行政體系服務,擔任衛生局長、衛生署檢疫總所所長;20多年後轉任學校,始終沒有離開專業領域。事實上,我們班上就出了七位衛生局長,開同學會時總是熱鬧有趣。
在大學所學的基礎知識,對工作幫助很大。有次我回答記者提問,記者懷疑漢他病毒疫情在台灣的嚴重程度,我馬上說,根據推估,位於亞熱帶的台灣有8000萬隻老鼠,漢他病毒的傳播力當然不可小看,讓記者嚇了一跳。
又譬如之前的登革熱,其實不用太擔心,只要低於攝氏15度,蚊子就無法生存。畢業多年,我還能記得這些,許多小知識的累積,都會是日後養分。
我會提醒學生善用導生制度,現在的年輕人容易受同儕影響,總是不小心就人云亦云;多參考老師的想法與經驗,做決策時會更周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