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桃園中壢的太極能源,是昆山開發區唯一一家太陽能電池廠,率先投入機器換人的轉型。
走入太極能源的廠房,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全新改造的自動上料機。只見機器手臂一次吸起四片矽晶圓,向左水平移動然後放下,只需一秒。整齊排列的矽晶圓,隨著滾輪一一傳送到生產設備中。
跟改造前的設備相比,體積縮小到原來的1∕3不到,但是速度更快,性能更好。特別的是,這台上料機連結著電腦,螢幕上秀著產量、速度等即時資訊,清清楚楚。
「這次的升級與資料庫連結,我的手機App上面隨時可看到生產資訊,」太極能源昆山總經理楊大誼說,包括產量、良率、機況、存貨等,分分秒秒回報到管理者的手機,若有故障也會自動警示。
另一個精密度更高的自動化,是機器手臂將兩片緊貼的矽晶圓分開,再一次夾起50片已經分開的矽晶圓,然後轉180度,將正反兩片矽晶圓貼合成同一片,送進高溫600度的石英鐘中,燒製完畢再取出。「光這個步驟,就可以節省10個人,」楊大誼邊巡視生產線邊說。
更精彩的是,這條產線具備自動檢測產品好壞的功能。電腦不會疲勞,也不會誤判。自動分類的製程,可以減少的工人更多,「一條線減少20人,早晚兩個班就是40人,」楊大誼再度計算。種種實驗機台測試六個月後,若沒問題,過完2016年春節,太極能源的自動化便全面上線。「到時,這邊就很冷清了(沒人了),」楊大誼笑著丟下一句。
良率從98%再提升1.5%
2008年與昆山開發區簽約,總投資4000萬美元,太極能源在2012年便開始量產,年產能250兆瓦。建廠之初便是全面自動化,為何到了2015年還需要更上一層樓?
「它將帶來兩個效益,一者有形,一者無形,」楊大誼解釋,有形的第一好處是工人減少。經過測算,可減少的淨人數約140人,以昆山平均月薪人民幣5000元計算,相當於月減人民幣70萬元。
人民幣1500萬元的機器人投資,只要22個月就可以回收,「投報率50%,世界什麼投資比這更快回收?」他說。更值得的是無形效益。未來太極的良率可望從現在的98%再往上提升1%~1.5%,客戶滿意度也會提高。
「我們也希望做一個樣板工程,」楊大誼表示,以往每有外賓來昆山開發區觀摩,免不了會來太極。往後,除了看到一個屋頂全數鋪滿太陽能板的工廠,也將看到自動化最好的示範。
太極能源機器換人,僅僅是昆山製造業轉型的縮影。富士康、緯創、仁寶等昆山代工大廠,早已啟動自動化改造,尤其是富士康,自主研發的「FOXBOT」多功能機械手,讓員工人數從11萬降為5萬人,但營業額反而提高。
昆山正引領世界工廠,逼近「鐵甲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