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常年關注氣候議題的專家歸納,低碳時代啟動需要三大條件:政策、商品、資金。後面兩個條件,都跟「企業」有關。
綜觀本屆峰會各大小活動場次,起碼有超過500家跨國企業、近200間投資機構、800多間產業協會組織,看得到上千名產業界代表的身影,如12月8日舉辦的Lima-Paris Action Agenda Focus on Business,便有來自60多國的450位CEO到場。
另一場位於巴黎北方法蘭西體育館的永續創新論壇(Sustainable Innovation Forum),兩天議程裡共有超過70位高階經理人輪番上陣。
至於在知名景點大皇宮(Grand Palais)展出的COP21解決方案展(Solution COP21),共有超過200個企業或機構展出對抗氣候變遷的解決方案,涵蓋能源、建築、交通、日用品等四大領域,包括Cisco、ABB、L'oreal、米其林、可口可樂等一線大廠,都在參展陣營之列。
「我們要向世人說明,未來無碳的生活是可能的,」負責籌辦的Comite 21基金會主席吉爾斯(Gilles Berhault)說明,自從知道巴黎峰會要召開,他就開始策展,選定1900年巴黎為主辦世界博覽會而興建的大皇宮舉辦,代表低碳才是人類未來。
原本估計為期一週的展期能吸引4萬人次,後來發生恐怖攻擊,被迫取消學生參訪。但前四天還是累計2.7萬人次,整個展期人潮突破5萬,超乎預期。「全世界期待巴黎氣候峰會產生一份協議規範各國減碳,但人們同樣也期待企業能提供各式各樣的解決方案,」吉爾斯說道。
方法1〉開發低碳技術,大賺氣候商機
愈來愈多企業把危機變轉機。最直接的商機是發展有助減碳的清潔能源或節能服務。根據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NA)統計,2009~2013這五年,全球每年平均砸下超過2700億美元新增再生能源。2014年,更是再生能源投資規模(3900億美元)首次超過化石燃料的歷史時刻。
機電設備領導品牌ABB執行長烏爾李希(Ulrich Spiesshofer)現身疾呼,「最好的能源,其實是節能!」全球用電有四成集中於各種機器設備,如工廠生產線、生活家電、運輸設施等,幾乎都靠馬達跟幫浦驅動,若全換為更高能效的新式馬達,每年可省電3兆度,相當於歐盟國家一年的總用電量。
方法2〉提供融資,扮演綠能催生天使
第二個商機是融資。往後20年,全球每年需要超過2兆美元的氣候融資,才可能達到「碳中和」的目標。如此鉅額資金,等於必須把目前的低碳科技投資額度,一口氣翻上六倍,光靠政府公共投資絕對不夠,必須大幅運用私人資金與專業投資機構的能量,才有可能達到。
氣候融資並非無利可圖。由一群國際企業合組的「We Mean Business」,意思是「對於追求低碳,我們是認真的」,最近分析許多標竿企業進行的低碳投資專案,發覺投資報酬率皆在20%以上。
方法3〉激發創新,改變未來市場規則
剛發表的《更好的成長、更好的氣候》(Better Growth, Better Climate)報告則建議,企業參與低碳經濟,可瞄準三大商機:能源、基礎建設、糧食與農業。其中,創新科技的研發,無疑是關鍵。
巴黎峰會期間,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登高一呼,成立「突破能源聯盟」(Breakthrough Energy Coalition),號召用創新科技解決人類面臨的資源浩劫。獲得臉書佐伯克(Mark Zuckerberg)、亞馬遜貝佐斯(Jeff Bezos)、英國維京集團理查.布蘭森(Richard Branson)、日本軟銀孫正義、阿里巴巴馬雲等人承諾加入,準備和20個承諾加倍再生能源的國家合作。
從能源、基礎建設、到一般人生活少不了的糧食與飲水,跟氣候有關的商機不勝其數,不但需要技術突破,更需要全新的設計概念和經營巧思,讓低碳商品變得更便利、時尚、也更負擔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