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莎公爵夫人(Wallis, Duchess of Windsor)(1896-1986)
一九三六年,故英國國王愛德華八世為了要娶她而引發一場憲法危機。結果,愛德華八世在位十個月又二十一天後,宣佈退位。
他們兩人於一九三七年在法國結婚,餘生都在海外度過;愛德華八世說:「除非妻子得到皇銜,否則不回英國。」
溫莎公爵夫人本名貝絲.魏莉絲 .渥菲(Bessie Wallis Warfield)
,這位瘦長、高雅、藍眼睛的美國女人,在認識愛德華八世之前,曾兩次離婚。
他們兩人過了三十五年的婚姻生活,一九七二年溫莎公爵因喉癌逝世。溫莎公爵夫人親赴英國參加葬禮,但拒絕了英國女王邀她在溫莎堡過夜。
據她的友人表示,溫莎公爵死後的十四年中,她過著寡居寂寞的生活。
在生前,溫莎公爵夫人雖被英國皇室所擯斥,但她一九八六年死後,遺體被運回英國,葬在英國溫莎堡皇家墓地溫莎公爵的旁邊。
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1908-1986)
這位生於法國巴黎中產階級家庭的女子是哲學大師沙特的終身伴侶。她被世人冠以作家、評論家、婦女解放運動的奠基人等多種稱號,反映出她多采的一生。
從一九四三年起,波娃出版過近三十部作品,主題多為闡述存在主義的思想。除了早在一九五四年以小說「十紳」(或譯「滿大人」)贏得法國文學最高榮譽的「龔固爾文學獎」之外,一九四九年她出版「第二性」一書,被視為西方「解放女性」的世界性宣言,成為現代女性主義的先驅。
波娃終身言行不脫離其「衝破不合理世俗傳統」的思想主張。自一九二八年求學時代認識存在主義大師沙特後,波娃與他相伴五十餘年,兩人除了是師友、知己外,更有著終身平等獨立的戀人關係,印證了波娃非第二性。
威廉.哈里曼(William Arevell Horriman)(1891-1986)
美國資深外交家。
從羅斯福總統起,哈里曼在美國權力中心享有崇高地位,大約有半世紀之久。他支持羅斯福總統的「新政」,二次大戰期間是美國駐蘇聯大使,接著又擔任商務部長、駐英大使、馬歇爾計畫的歐洲行政首長、紐約州長;在七○年代擔任副國務卿。
多任美國總統任命哈里曼為全權大使。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輔佐羅斯福總統,使羅斯福與史達林、邱吉爾三人之間經常出現的緊張關係獲得穩定;杜魯門時期,在馬歇爾計畫下,他處理歐洲各國間的紛爭,使戰後歐洲得以重建;甘迺迪時期,他促使寮國中立化。
一九六三年又促使美國與其他國家完成限制核子試爆條約;詹森任內,他在一九六八年前往巴黎,擔任與越共和談的密使;甚至一九七六年他已高齡八十四歲那年,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卡特還請他到莫斯科,向布里茲浬夫保證武器管制。李奧尼.康德洛維奇(Leonid Kantorovich)(1911-1986)
蘇聯經濟學家與數學家,一九七五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之一。也是第一位獲得此項殊榮的蘇聯人。
一九三九年,他發表「有組織與計畫生產的數理方法」,被認為是線性規畫在經濟學上的最早開拓者。他的這套觀念,使蘇聯在計量經濟學的領域領先西方好多年。荒謬的是,在史達林政府統治下,他的研究曾被視為瘋子的行徑。
康德洛維奇一九三○年畢業於列寧格勒大學數學系,一九三五年獲得數學博士,一九四九年獲得史達林獎,一九六四年擔任蘇聯科學院數學所的專任會員。一九六五年獲得列寧獎,該獎象徵蘇聯官方正式承認他的成就。
一九七五年他贏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同年物理學家沙卡洛夫也獲得和平獎。他比沙卡洛夫幸運的是,蘇聯政府同意他前往瑞典領獎。
亨利.莫爾(Henry Moore)(1898-1986)
英國雕塑家亨利.莫爾過世後,報章稱他為「本世紀最偉大的雕塑家」,雖然並不被每位現代藝術家認同,然而,莫爾在生前就已享譽國際卻是不爭的事實。
這位英國約克夏郡礦工家的第七個孩子,似乎天生就註定是個藝術家,因為「十一歲那年,小亨利第一次聽聞米開蘭基羅,全身就似觸電般一震」。而他在為母親按摩風濕痛骨時,已慢慢對人體結構了然於胸了。
一九四○至四一年間,莫爾在倫敦地下車站裏,以那些或臥或坐的躲警報百姓為模特兒,畫了許多素描,這些畫作使他聲名大噪。而他後來的鋼、石雕塑亦多為或立或臥的人體,這是他除了近似畢卡索、C. Brancusi等大師風格之外的一項個人特色。
一九八四年,威尼斯雙年藝術獎頒給了莫爾,肯定他「造型獨特卻不失自然表現,前衛卻平易近人」的成就。
艾薇.米達爾(Alva Reimer Myrdal)(1901-1986)
瑞典社會學家、外交官,她因為不斷倡導裁減東西方的核子武器,而成為一九八二年諾貝爾和平獎的得獎人之一
她生於一個建築商的家庭,畢業於斯德哥爾摩大學,專研教育理論。她的丈夫葛納.米達爾是一九七四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得主之一。
一九三四年,他們夫婦合作寫了一本「人口問題的危機」,探討瑞典出生率降低的現象。這本書在三○年代影響斯堪地那維亞的社會政策。她後來被瑞典政府延攬,規畫瑞典的社會福利政策。
一九五六至六一年間,她擔任瑞典駐印度大使。其後十年,她率團參加聯合國在日內瓦舉行的裁軍會議,嚴厲批評美蘇的軍備競賽。
亞柔斯拉夫.賓佛特(Jaroslav Seifert)(1901-1986)
賽佛特雖然在一九八四年,才以八十三歲高齡獲諾貝爾獎而名揚國際,但早在二十歲時他就閃耀於捷克文壇。他的第一本詩集「眼淚之城」在一九二一年出版,清亮、明快的詩風十分有親和力。
諾貝爾評審委員給予他的評論:「新鮮活潑,感覺強烈,具豐富創造力,為人類勇往直前的精神及多面性塑造了一個自由形象」,是他個人一生的最佳注釋。
一九二四年,賽佛特與兩位詩友合創「德維奇爾(Devetsil)社」,是捷克第一個現代文學社團;一九五四年,他以「母親(Mamin ka)」詩集得到捷克國家文學獎。這位始終熱愛國家民族,心懷文學使命感的詩人、雜誌編輯,後來因他的熱情與不妥協,被當局畫歸不受歡迎人物。
一九六九年,捷克作家聯名致贈他「民族詩人」的封號,推崇他堅持理想的不屈表現。
黎筍(1908-1986)
越共總書記。
黎筍生前是越南共產黨政治局中最有勢力的人物。一九六九年胡志明逝世後,他便領導越共,但始終沒有建立個人派系,也儘量避免公開露面,使他成為一個令人無從捉摸的人。
一九二○年代,黎筍參加游擊隊,對抗法國殖民地政府,曾兩度被捕;一九三○年加入剛成立的印度支那共產黨。由於長年與法國、美國作戰,他與其他老幹部一樣,都具有強硬的革命態度。
一九五四至五六年間,他策動顛覆越南吳廷琰政府的活動,曾秘密創立解放南越的「民族解放陣線」,並指揮越共在南越的軍事活動。他是一位狂熱鼓吹以武裝鬥爭推翻南越的共產黨徒。一九七五年南越淪陷後,負責監督南北方的統一。
莫洛托夫(Vyacheslav M. Molotov)(1890-1986)
曾經在一九一七年十月革命幫列寧奪取政權,也是史達林最親密的幫手,但在一九五七年被赫魯雪夫鬥倒,以九十六歲高齡病逝。
莫洛托夫出生在一個商人家庭,與俄國鋼琴家亞歷山大.史克里賓有親戚關係,莫洛托夫小的時候曾學習小提琴,曾以對音樂的喜愛聞名。
一九二一年被選為共產黨中央委員,一九二四年列寧過世,莫洛托夫與史達林對抗托洛斯基等人,後來史達林取得政權。
一九三○年他四十歲時,被任命為總理,任內致力發展農業與工業。他曾兩度擔任蘇聯外交部長,他的頑固、毫無幽默感、剛愎,尤其經常說「不」,吸引了西方外交圈的注意。
在一九五七年因為罷黜赫魯雪夫未果,被打為「反黨集團」。自一九六一年起,他就很少在公開場合露面,直到一九八四年,才重新被提到,承認他對革命的貢獻。
葉劍英(1897.1986)
他是中共的十大「元帥」之一,也是參加一九三四~三五年「長征」的「老將」。一九七五至七八年出任中共「國防部長」,最風光時曾當過「黨副主席」。
毛澤東死後,一九七六年他參與逮捕「四人幫」,並支持華國鋒當上「黨主席」。一九八○年初鄧小平上台後,葉劍英即失勢,並在一九八五年被迫退休。
外國觀察家分析,葉劍英在中國共產黨中能持續將近五十年「不倒」,是因他年輕時與周恩來同赴蘇聯受現代化軍事訓練,二人關係良好。根據美國記者史諾 (Edgar Snow)的說法,葉劍英穩當的戰略觀念,深受毛澤東與周恩來的尊重。
周至柔(1898-1986)浙江臨海人。畢業於保定軍官學校,在大陸時曾參與北伐、剿共、對日抗戰。
他是我國的一級上將,曾擔任空軍總司令、參謀總長、國防會議秘書長、台灣省主席、總統府參軍長等重要職務。
周至柔不僅在軍、政方面有功於國家,對提倡體育、培養運動員也不遺餘力。他曾擔任過體協理事長兼中華奧會主席。
民國四十年,他興建「三軍球場」,掀起我國籃球的熱潮;民國五十四年接掌高爾夫協會理事長,力排眾議重整淡水球場、青年公園台北球場,協助成立豐原球場與高雄球場。他協調各球場,每星期開放一天,給桿弟打球,因此培養了不少高爾夫的國際名將。揚名美國的陳志忠就是受他資助與鼓勵,赴美闖出了天下。
另外,圍棋國手林海峰、小神童王立誠和田徑女傑紀政,都是在他的力薦下出國深造,才有後來傑出的表現。
張研田(1909-1986)
張研田為河北樂亭人,畢業於北京大學經濟系、日本帝國大學農業經濟系。
他一生的主要經歷無論是教書或從政,都離不開農業的範圍。二十多歲,即在河北農學院擔任教授,並歷任國立西北大學教授、台大教授、台大農學院院長、省農林廳長、經濟部政務次長、亞東關係協會理事長等職務。
他主張擴大農場經營規模,並合理調節農產價格,提高農民收益。一九六九年並前往夏威夷大學研究亞洲糧食問題,獲得亞洲各國的重視。
他在農林廳長與經濟部政務次長任內,致力加強對非洲各國的農業合作計畫。並加速推動台灣農業機械化,解決農村勞力不足。
中日斷交後,亞東關係協會成立。張研田擔任首任會長,積極推展中日的實質關係,促進兩國經貿、文化、技術的交流,使中日雙方的關係邁入新階段。
吳梅村(1921-1986)
吳梅村於民國七十一年,趙耀東擔任經濟部長時被延攬回國,擔任經濟部常務次長。
趙耀東認為吳梅村「是講究行動的人,執行計畫的能力很強」。
吳梅村為安徽懷寧人,畢業於國立武漢大學電機系。早年擔任美國西屋公司的工程師,後來進入政府機關服務,歷任經合會投資處處長、高雄加工出口區處長、駐美投資貿易服務處主任等職。
就任加工出口區處長時是他最輝煌的時期。他將高雄港邊一片荒涼的土地,變成一座公園化的加工區,吸引許多資金與技術,推動我國工業與投資業務,成為開發中國家推動經濟發展的榜樣。因此有人稱他為「加工之父」。他在政府所擔任的工作,大都是開創性的工作。
嚴孝章(1921-1986)
福建林森人,是清末民初大學者嚴復的曾孫。畢業於復旦大學土木工程系,並往美國兵工學校深造,是我國早期的少數兵工專家之一。
政府遷台後,曾擔任國防部及陸軍總部的工程處長,民國四十八年接掌榮工處處長,一直到今年八月心臟病突發,逝世於奧地利。
嚴孝章擔任榮工處處長達二十七年,這個當年為安置退除役官兵、資本額只有三千萬元的小單位,如今總資產已達三七五億新台幣。
這位滿頭華髮,不擺架子、不講官話,做事執若認真的處長,始終秉持「培養發展自己的工程工業」的信念,帶領榮工處先後完成了遠東最大的石壩工程-曾文水庫、南部橫貫公路、高速公路、北迴鐵路、大鋼廠和造船廠等大工程。
民國七十年,他接任全國棒協理事長,為我國棒壇建立相當健全的體制,使國內棒球隊從沒沒無聞到享譽世界。
林柏壽(1895-1986)
他是台北縣板橋人,是「板橋林家」輩份最高的一位,因為排行第四,大家都尊稱他為「林四爺」。
林柏壽生於福建廈門的鼓浪嶼,曾遊學日本、英國,研習政治與經濟。日本佔領台灣時希望借重他,曾誘以高官厚祿,但他不為所動,而遠走上海、香港。
政府遷台後,想請林相壽出任政務委員,但也末獲應允。他無意宦途,而經年長住香港。
民國四十三年,出任台泥董事長職位後,他才把大部份時間花在國內。自此,林柏壽擔任過台視、中華開發信託公司、民營中國銀行、啟業化工公司等機構的董事長。
他雖然望重工商界,但仍保持中國讀書人的行誼,以詩酒自娛、澹泊名利。
林柏壽喜愛收藏古董字畫,也是第一位將自己的收藏寄放在故宮博物院,供大眾欣賞的收藏家。他樂善好施、熱心公益,從民國六十一年到七十四年間,私人捐款高達四千七百餘萬新台幣。
洪建全(1913-1986)
民國十八年,他十六歲時,就在萬華站前的康定路開設「太陽堂唱
片行」,專門經銷日本的唱片和用發條啟動的留聲機。
光復那年,他開設「建隆行」,裝修各種電器,並向上海、南京等地採購電器材料。大陸淪陷後,才改由日本進口。民國四十二年,建隆行取得日木松下的代理權,採用「國際牌」商標,沿用至今。
為了促進同業的合作與發展,洪建全早年即倡導成立台北市、台灣省電器商業公會,並成為第一屆的理事長。洪建全也熱心公益,成立基金會,推動文化教育。
日前洪建全的國際關係企業有:台灣松下、國際電化、國齊實業、建隆行、建弘電子、建弘牛導體、建弘國際證券信託、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等十餘家。去年的總營業額估計將達新台幣一百八十五億元,在國內家電業界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吳火獅(1919-1986)
他是新竹縣東勢村一家小雜貨店的孩子。從小看父母賣油、鹽、米粉等什貨:卻不想只守著這個雜貨店。他十七歲那年到台北,在迪化街一家日本人開的布店當學徒,三年後升為總管。
二十七歲時,他開設「新光商行」,是第一個採多角化經營的舖子,並斥資造船,與大陸各地貿易。
到他過世的時侯,多角化經營的新光企業集團已伸入紡織、保險、保全、百貨、瓦斯、建設等各行業,總資產額超過新台幣四百億元,是國內十大企業集團之一。
他認為「維持現狀即是落伍」。民國四十三年,他創立國內第一家人纖公司,在那個年代,台灣還沒有「時裝」概念時,他就在台北新公園舉辦大規模的時裝展示。後來成立的新光人壽保險公司、大台北瓦斯公司等也都是獨特的行業。
吳火獅總是用「獅子」作為新光企業與他本人的代表。在他的大樓辦公室,都可看到獅子標誌。早期「竹獅牌」產品即是新光的特色。
董樹藩(1932-1980)
董樹藩的經歷以黨務為主,民國七十三年被行政院長俞國華延攬,出任蒙藏委員會委員長。
董氏出生於綏遠薩縣,即蒙古的伊克昭蒙。初中時考入蒙古人佔多數的國立伊盟中學。早年曾參加青年軍,來台後進入陸軍官校,為二十五期學生;退役後,又考入中興大學社會系、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
他把任過的主要工作包括:中央月刊總編輯、中央文物供應社社長、中央委員會考核紀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職。在中央月刊總編輯任內曾推出「名著與名人」、「山川文物」、「吉光片羽」等專欄,邀請專家學者撰稿。中央文物供應社長任內推出「三民主義理論叢書」、「中華文化叢書」等。
他曾任文化大學行政管理學系主任,著作有現代行政管理學、比較行政制度研究、社會學、心靈生活......等二十餘種。
(照片由聯合報資料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