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地球村裡新T族

孫秀惠
user

孫秀惠

1991-03-15

瀏覽數 16,500+

地球村裡新T族
 

本文出自 1991 / 4月號雜誌 第058期遠見雜誌

最近,香港的年輕人有句流行語;你真是目不識「T」。所謂T者,指潮流(Trend)、終端機(Terminal)、電視遊樂器(TV Game)、衛星電視,還有MTV和KTV。

從目不識丁到目不識「T」,小小一個字的變化,道盡了這一代青少年與媒體密不可分的生活。

一個美國嬰兒從坐在電視機前流口水開始,一直到會聞「機」起舞的慘綠少年為止,盯著電視螢幕的時間約為一萬五千個小時。其中,十二歲到十七歲的青少年平均每週看電視二十二小時。而根據美國「教育測驗中心(ETS)」的調查,世界許多國家,十三歲青少年一天看電視超過三小時的比例,都在五0%以上(見表)。

台灣的學生雖然面臨升學壓力,但從兩年前哈佛企管顧問公司所做的一項調查來看,我國的國、高中生平均每天看電視的時間仍有一到二小時,甚至有接近五分之一的人,每天與電視為伴將近三小時。

視聽媒體已經占去了青少年大部分課外活動的時間,而且現代青少年基本上是被多元化且全球性的視聽媒體所包圍。

除了本地電視節目,全球透過有線電視收看MTV節目的年輕人超過一億一千萬人,其中美國占了五千萬人,其餘廣布在歐洲、日本、澳洲、以色列和拉丁美洲。CNN電視網已進入各地的家庭;再過不久,由日本東芝、日立、新力等大小三百家公司共同組成的日本衛星廣播公司(JSB),就要開始向世界各地的大耳朵、小耳朵一年播送五百支影片。

留住青少年的心

一九八九年,任天堂電視遊樂器僅在美國和日本的營業額就高達二十五億美元。而最新出爐、等著青少年去體驗的,則是結合電腦、雷射影碟、高解析度電視的電子遊戲。

再加上傳統的電影、新近風行的KTV,視聽媒介已是現代青少年接觸世界的主要管道;不管自主與否,他們已經成為與螢幕長相廝守的「T族」。

無論學校或大眾傳播媒體,想要留住現代青少年的心,都需要在視覺上下功夫。

近來美國有線電視網的MTV節目型態起了變化。過去是一路搖滾到底,中間只偶爾爆出DJ連珠炮般的聲音,最近MTV節目的內容形式走向綜藝化;一會兒舞蹈表演、一會兒遊戲節目,中間穿插兩段流行文化新聞,並加上一個迷人又會吊鋼索的主持人。

這些變化只說明了一件事:MTV的年輕觀眾是十足追求新鮮感的一群。多元化的媒體環境,養成了他們追求變化的習慣,即使是色彩艷麗、音樂熱鬧的MTV,也沒有辦法長久吸引他們的注意力。

據有線電視網的統計,十九歲以下的青少年,很難耐心地將一個節目從頭到尾看完,幾乎每一個小時都要按搖控器轉台,節目製作人只好使出渾身解數,變化各種花招。

日本博報堂曾做研究,發現日本的藝人平均每年換兩種新造型,可是仍然有六四%青少年認為變化太少。

任天堂遊戲也一樣。為了滿足年輕消費者的求新求變,第三代的超級瑪利已經長出翅膀來了,而沒有翅膀的瑪利在美國和日本的銷售率都陡降了五0%以上。

卡通人物成偶像

相對於對媒體或節目多樣化的要求,現代青少年所喜歡的內容卻多半是單純而直接訴諸感官的。六0年代英國披頭四合唱團,有關自我思考、自我追尋等傷腦筋的主題,曾經風靡全球青少年,現在卻不流行。現在流行的是可以一夕致富的「麻雀變鳳凰」、愛吃披薩、愛開玩笑的「忍者龜」。

而青少年喜歡的偶像,也跟上一代的喜好大異其趣。在美國,青少年的新歡是面對生活問題毫無辦法卻仍帶著喜感的「辛普生家庭」;日本青少年的新偶像則是「痞子阿正」和愛哭又壞脾氣的「小圓」。這幾個角色都不是有血有肉的人物,而是卡通式的主角。

去年,美國新聞週刊曾經對美國各地的中學生進行調查,請他們說出自己景仰的人物。結果發現,這一代美國青少年所列舉的英雄,除了現在芝加哥公牛隊的神射手喬登之外,八0%皆屬作古之人,諸如約翰甘迺迪、麥克阿瑟、詹姆斯狄恩、貓王等。常上榜的還有一位非古非今的人物,就是恐怖劇夜半鬼上床(Nightmare on Elm Street)裡那位殺人不眨眼的惡魔克魯格。一些當今紅透半邊天的男女明星,卻意外地並非青少年心中的英雄。

這正反映了現代「T族」面臨的問題。這些在視聽媒體裡浸淫日久的青少年,已經太熟悉電視、電影上的「偶像」。就像一位十八歲的受訪者所言:「要在現代成為一個完全的英雄幾乎是不可能的,媒體已經把他們的神祕感都剝光了,我知道誰是同性戀、誰耍了他的老婆……,螢幕使我們的距離太近了。」

所以,「辛普生家庭」裡那位身為救生員卻老打瞌睡;遇到麻煩只會猛拍額頭的老爸,竟已取代美國前總統雷根,成為青少年眼中排名第一的父親形象(Father Figure)。在辛普生的身上,怎麼也找不到英雄的影子,因為年輕的觀眾並不期待英雄。

螢光幕對現代T族最大的意義,不是塑造英雄而是提供流行;T族從這些媒體中吸收最新的潮流,避免自己目不識T。而且拜全球視聽科技串聯之賜,商人可以跟大眾傳播工作者密切配合,向世界各地的青少年推銷相同的流行。

適逢故宮百年,快帶小朋友來基隆塔參加《穿越故宮大冒險 大小書粉高空派對》吧!

新牛仔褲上畫幾刀

去年在歐、美、亞洲同步流行的裂縫牛仔褲,正是青少年的生活及文化受視聽媒介帶動的典型例子。

裂縫牛仔褲最初是法國設計師的點子。起先只在膝頭露出小小的兩道裂縫。接著,瑪丹娜、新男孩合唱團(New Kids)的唱片封套上也出現了牛仔褲裂縫的痕跡。

不過真正造成流行,而且褲子愈破愈大的原因,卻得歸功於英國搖滾歌星喬治米契爾(George Michael)一支名為「信心」的錄影帶。片子裡他那條從大腿破到小腿肚的牛仔褲,隨著MTV節目廣泛的在歐洲、美洲、亞洲各地播放,讓少男、少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當幾個比較「酷」的小子率先割破他們的牛仔褲後,街上到處都可以看見露出膝頭的青春族群,而牛仔褲廠商也開始在剛做好的新牛仔褲畫上幾刀。

紐約一位行銷專家觀察這次的流行,認為與青少年的叛逆表現沒有任何關連,純粹只是媒體傳達的訊息太強烈了,使得裂縫牛仔褲成為青少年的時髦宣言。

青少年的喜好,主導了視聽媒體的內容,視聽媒體也一手導演了青春世界。當自由歐洲之聲以及莫斯科廣播電台被國際性的CNN以及MTV節目取代時,就不須再訝異青少年看起來總是那麼像,因為他們都是現代地球村的標準T族。

「狂舞」領風騷

歐洲最近成為青少年流行音樂的發源地。

當紐約的饒舌音樂(rap)領過八0年代風騷後,九0年代流行音樂的領航在英國的曼徹斯特,新銳音樂的代名詞是「狂舞」(raves)。

剪著鍋蓋頭,穿著寬鬆喇叭褲、彩色T恤的青少年湧上街頭,跟著「狂舞」音樂有氣無力、軟綿綿的節奏,從晚上狂歡到第二天清晨。

倫敦著名搖滾雜誌「新音樂快訊」聲明:「這是自龐克音樂(punk)以來,最重要的音樂發展。」,而這種狂舞音樂的精神則是:「好玩就好」(fun is good)。

「狂舞」音樂的表現手法,揉合了八0年代高科技舞曲和六0年代的頹廢精神內涵。龐克搖滾來勢洶洶且具威脅性;狂舞卻較輕快,而且軟性的幾近傻氣。

崇尚簡單輕鬆

這個發源於英國的新銳音樂,最近已經成為歐洲青少年真正的共同語言。

這一群歐洲未來公民自認為這種音樂具有革命性,然而革命性的內涵卻嫌薄弱,也不是他們所宣稱的社會運動,因為年輕孩子聚在一起的「運動」只不過是跳舞、瞌藥、互相擁抱而已。狂舞最主要的哲學是崇尚簡單輕鬆,完全不具政治訴求。

炒紅這種音樂的曼徹斯特唱片製作人安東尼.威爾遜直說:「如果真要從中找到一點理念的話,也只是關懷社區和信仰團結力量。跳舞是個很民主的運動,而當人跟人彼此親愛相處時,也會產生力量。」

事實上,威爾遜和一群時裝製造商才是真正使這種音樂「產生力量」的背後推動者,也是整個運動的最大贏家。今天街頭流行的不再是龐克皮件組合的打扮,而是配合「狂舞」的絲製連帽T恤和高級名版皮帶扣環。

「狂舞」發源地曼徹斯特,原本充滿失業陰霾,新音樂帶來新經濟機會,不僅讓社區青少年走出蕭條的陰影,更增加社區經濟的活力。而「狂舞」音樂也就因此充滿勞工階級色彩。

解放的感覺

今天的「狂舞」已不僅是跳舞與音樂,也變成流行文化的代表,許多參與者都認為自己得到重生,「這是種解放的感覺,一種特別的韻律,一種開放和友誼的感覺。」

對經過六0年代的中年人來說,這些感覺都十分熟悉,但對於成長在冷漠的九0年代的青少年來說,這卻是革命;是一種嶄新的和平、相互關愛及跨越種族界限的聚會形式。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